秦巴山深处,一排排白色楼房依山傍水,修葺一新。这是川陕革命老区的一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搬迁群众在这里安居乐业、开启新生活。
搬出来是第一步,住得舒适舒心,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了让居民吃菜不犯难,社区将流转出来的部分土地平整后划给每户居民,方便群众种菜。同时,建起库房、餐厅、集市等配套设施,满足了搬迁群众多方面生产生活需求,增强了人们的归属感和安定感。
乐业才能安居。为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近年来,老区各地开办了大量社区工厂,大都建在安置社区周边,数万名搬迁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有了稳定收入,群众心里更踏实。这些工厂多以加工毛绒玩具、电子元件、服饰等为主,门槛低、易上手、工作时间灵活、按件计酬。不少当地群众平均月收入2000多元,打工赚钱的同时又能照顾家里,两不耽误。强化就业保障、夯实民生之本,日子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在很多安置社区,都能看到这句话。群众习不习惯、顺不顺心、高不高兴,是社区管理的一道考题。在一些社区,由优秀党员担任楼长、户长、网格员,小区、楼栋、网格成立党小组,以党建引领带动社区管理与服务。有群众说,有了党员引领示范,就有了“主心骨”,能更好适应全新生活。行走在老区,看到搬迁群众的笑脸、焕发的精气神,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幸福。
民生连着民心。关心群众生活、心系群众冷暖,扎扎实实办好民生实事,映照着老区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使命担当。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老区一定能持续写好增进民生福祉的大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