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紧点儿哈,争取两天内竣工!”12月2日,阿坝州红原县日干乔湿地保护区,若尔盖湿地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施工人员冒着严寒抢工期。
同一时间,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处工作人员提醒阿坝州按时提交材料,以便日前启动的省级自评顺利进行。
从基层到省级,踩的是同一个“鼓点”——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这件大事,正全面提速、全力冲刺。
“奋力打造世界最美高原湿地国家名片!”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省级自评启动,意味着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自评报告定稿后,将会同其他材料再次上报国家,获批复后即意味着创建成功。
早:提前报送“一方案两报告”,28项创建任务基本完成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巴颜喀拉山而来,一路斗折蛇行,缓缓东流到若尔盖,在此迂回蜿蜒出第一道回头湾。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全国三大湿地之一的若尔盖湿地,为黄河上游提供约30%水量。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四川举全省之力,把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作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头等大事。印发《四川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建设若尔盖国家公园作为重要抓手之一。
创建突出一个“早”字。早在2019年9月,四川就提出并积极推动创建若尔盖湿地国家公园。2020年1月,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启动创建若尔盖湿地国家公园”。
细心者可以发现,如今的创建,最初名字中的“湿地”二字不见了。省林科院林研所所长鄢武先说,这是经多轮专家论证后决定删掉的,为了让其内涵与外延不仅仅局限在湿地资源保护层面,打开了创建工作格局。
不仅如此,一般来说,国家公园的申报,先是创建方案获批,然后再报送申报要件(即被称为“一方案两报告”的科学考察与符合性认定报告、社会影响评估报告和设立方案),然后再正式设立国家公园。
在今年5月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方案获批前,四川就已上报了“一方案两报告”。鄢武先说,2020年5月,四川就启动并开展了“一方案两报告”前期工作,组织省林科院牵头,会同国家公园管理局昆明勘察设计院等组成专业团队,依据国家公园设立规范,进行科学考察和调查研究,编制形成初稿。
2021年初,依据国家相关规划中关于“川甘共建”要求,我省及时调整创建思路。同时,成立专班完善“一方案两报告”。
今年以来,我省联合甘肃编制了若尔盖国家公园初步总体规划,确定了拟建区范围,共同研究制定创建工作推进方案,提出体制机制建设、矛盾冲突调处、生态保护修复等8个方面28项任务,并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各项创建任务,并启动省级自评。
广:从全国“借人”摸清家底,为科学创建提供依据
最近,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索郎夺尔基,在梳理若尔盖湿地黑颈鹤迁徙规律调查资料。根据安在黑颈鹤腿上的追踪器,可以直观地看到它们已飞抵云南等地越冬。
密集进行各类科考调查,是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原四川省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推进专班负责人说,调查是为全面摸清家底,为科学制定若尔盖湿地生态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这些调查,突出了一个“广”字。
首先,是调查团队来源广。由于拟建区甚至整个四川力量有限,所以调查工作从全国“借”人才和团队。“今年夏天我作为向导,带了七八支科考调查队。”索郎夺尔基说,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启动以来,他就给来自国家林草局、中科院、川农大等全国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团队做过向导。
若尔盖湿地拥有丰富的泥炭资源,但因湿地萎缩、水位下降,呈现减弱或停止发育状态。为此,我省开展了泥炭资源调查,邀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专家实地走访,对外业调查进行验收。
其次,是调查内容广。目前多项调查在拟建区展开,内容涉及减畜降牧、永久基本农田、工矿企业、水电站、人工商品林等六大方面的现实矛盾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经核实,四川片区拟建区内不涉及运行的工矿企业、水电站及人工商品林。针对超载过牧情况,我省已形成问题清单,正研究制定处置方案。
此外,还对拟建区内人口数量、原住居民活动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做了调查,编制了有关居民搬迁建议方案,对拟建区内景区景点、水利设施数量、规模等情况做了梳理,对接最新国土“三调”数据,起草了公益林、草原、湿地共同保护协议。
专家强调,拟建区各种情况是动态变化的,这要求我们的调查也应该是多轮的,持续更新的。
实:修复草原湿地生态,治理先行,以项目为抓手
12月初,若尔盖县红星镇扎窝村,白天气温已低于零摄氏度。受县林草局等委托,村民泽郎当州隔几天便要到家附近的废弃采石场,查看修整后的边坡是否坚固。为修复采矿留下的伤痕,两个月前,施工队在这里修整了边坡,回填了采坑,栽种了植被。明年春天,这里的山坡就能复绿。
今年,为更好保护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我省谋划启动了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并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名录,将通过三年时间实施系列子项目,从源头上、整体性、系统性、一体化推进该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
省地质局405队副总工程师向国萍介绍,该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新增固碳量4.56万吨、水源涵养量3.33亿立方米,将全面恢复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巩固提升生态固碳能力。
生态保护修复,是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的务实之举。聚焦一个“实”字,创建坚持草原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先行。
如何先行?项目是主要抓手。截至目前,四川已争取到系列“若尔盖山水工程”项目,总投资52亿元,其中多个项目在拟建区范围。
在若尔盖县辖曼镇的一处治理现场,记者看到,连绵起伏的草坡偶尔露出的“伤疤”正在修复中。人们把高山柳树桩扎成方格,再用柳条将方格连在一起,方格中的草已长势茂密,沙土被遮盖并稳固在方格中。
“这就是高山柳沙障。”若尔盖县林草局生态修复股股长阿西说,以前起风时,沙丘上的沙能把公路淹没。如今,用高山柳等制成的草方格沙障可防风固沙,促进植被恢复。
除了自然因素,当地过载放牧等人为活动,曾经对若尔盖湿地退化造成影响。为此,我省编制了有关管控意见,对拟建区轮牧、休牧等作出新要求,探索开展林草湿联合执法行动。
和: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最近,若尔盖县牧民莫兰措,改变了放牧方式。
“以前我们都是放牧一整天,而且草也不够。现在只需要放半天,草够用,收入也增加了。”不久前,她在距离若尔盖花湖湿地50公里外,利用自家草场建立起了生态牧场,加入补饲、圈养等集成养殖模式。
今年,若尔盖县推广“轮牧、圈养、补饲”三结合模式,将过去自由放牧改为适时适量放牧。“随着放牧时间的减少和牛羊啃食量的减小,湿地有了更多的恢复时间和休养空间。”若尔盖县科技农牧局工作人员陈天祥算了一笔账:传统模式下25亩草场能养活一头牛,新模式下只需要8亩多草场。
如何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四川用心写一个“和”字,明确了“重在保护、重在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原则,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换言之,就是要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维护好生物多样性、管理好国家公园的同时,推动产业转型。
“首先要解决拟建区居民的收入问题。”若尔盖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县通过群众转移安置、明确相应补偿标准、增设生态公益性岗位等方式,统筹发展特色小镇、旅游民宿、乡村精品游等新业态,增加居民收入。目前,若尔盖县已规划藏家乐、牧家乐184家,依托衔接资金支持13个乡镇及重点村制定乡村规划。
行走在黄河九曲第一湾、花湖等景区,记者看到,越来越多、越来越规范的农家乐、藏家乐在这些地带有序开建。特别是七八月份旅游旺季,沿213国道前行,一路上可见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私家车在路上走走停停,拍照打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调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在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就是对这一部署的落地落实。
“我们将以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为契机,打造全球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和黄河上游水源涵养中心区,推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打造‘最美高原沼泽湿地’新名片。”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