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年前的床、刻有“成都”二字的战国青铜矛尖、“最早”的成都人样貌、等着被“翻牌子”的考古生僻字……12月12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位于浣花溪旁的成都考古中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展厅内,处处藏着考古人为参观者准备的“小浪漫”。
展厅
“诚意”满满
成都矛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站在大厅外,便可看见“考古·成都”四个古雅大字。走进一瞧,2017年公布发现、刻有“成都”二字的战国时期青铜矛尖立在下面,它的前方还罩有一面放大镜,让参观者可以清楚辨认出上面的古雅秦篆“成都”。
据了解,这件铭文铜矛出土于蒲江县飞虎村,这是第一次在公众前露相。“它的出现,证明成都的城市称谓早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存在,将成都城市称谓的历史又向前推了200年。”成都文物考古中心陈列宣传部主任唐淼说。
此外,成都考古中心的“镇馆之宝”——商业街船棺葬古蜀漆床,同样令人瞩目。它出自距今约2400年的战国晚期商业街船棺合葬墓,据推测可能是最后一代蜀王的墓葬。
那张著名的、耗时考古团队18年时间修复完成的漆床,此次出现在考古中心是其原件的第二次展出。“上一次是在北京,以后则将长期在这里展出,也可以算是我们考古中心的镇馆之宝了。”唐淼说。
“巧思”满满
“识字墙”带你认识考古生僻字
识字墙
在成都考古中心的展厅中,有许多考古人给参观者设计的“小彩蛋”。展厅的入口,脚下是由明清时期规整的大块石板路面到唐宋时期的砖铺路,再到商周时期的红烧土路的呈现。
“这样的设计,意思是参观者从脚下现代的瓷砖路开始,一步步往里走,一步步接近过去。这是我们此次‘参观’的内容和意义。”唐淼说。
而在旁边的可触摸的大屏幕上,浮动着一个个文物图案,点击这些图案,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便跃然屏幕上——马王堆汉墓的素纱衣,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盆……它们都是自2021年评选的“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代表性文物。
探铲、手铲、量尺、刷子,还有用来拍遗址全貌的无人机,为了让参观者对考古工作更加了解,他们设置了一整面墙的考古工作用具。此外,大厅内还有两个模拟探方内,直观展示了他们的工作状态。在旁边一整面展示柜里的陶器碎片以及修复后成品,让文物从出土到展出之间的经历一目了然。
鬲、甗、簋、簠……这些生僻字你认识多少?在展厅内,有168个考古“生僻字”组成的“识字墙”。它们都是一个个待翻的牌子,牌子的一面是字,另一面则是相关的文物图片、拼音及文物出土的地点。
“这168个字并非随机排列,而是以车马器、乐器、盛器、兵器等类别排列。”唐淼说,后续也计划将其整理成文字版和视频版等,方便更多感兴趣的观众学习了解。
在成都考古中心,你不仅仅可以看到考古出土的文物,还能与考古人“互动”。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有关“什么是考古”的所有基本知识。“这场展览的主角不是文物,而是考古工作本身。”唐淼说。来源: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