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农民风采 • 正文

退役军人绽光彩——张更山

发布时间:  

        如果说当兵服役、身在军营,是双拥事业的直接受益者,那么走出军营,投身双拥工作,则是双拥事业的坚定参与者、主动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
 
         张更山,1979年10月出生,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刘集镇西湾村人,原湖南某部退役军人。2008年秋的一天,张更山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报道“为了2400位烈士英魂的集结——访抗战老兵欧兴田”后,深深地被文中的主人公——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守墓的新四军老兵欧兴田的事迹吸引了,当即,他驱车前往拜见欧兴田。
 
        握着老人的手,看到老人瘦弱的身体,张更山有了一种莫名的感动,这种情绪使张更山的热血沸腾了,他决定:来照顾时年84岁体弱多命的老兵欧兴田。很快,他返回家中和妻子刘静波商量,妻子听到张更山介绍欧兴田事迹后,当即购买了米面油菜,带上两岁的女儿及被褥行李,坚定地跟着张更山,来到了清凉村“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
 
        欧兴田老人见到张更山说到做到,全家不计报酬来照顾他,非常感动。在照顾欧兴田老人的日子里,张更山了解到欧兴田是1939年参军进了新四军四师,后回乡。当张更山问起老人是如何萌发要重建“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时,老人说:“躺在这里的烈士都是我的老战友,他们从我的身边倒下,为了能够把这些战友的英魂集结在一起,所以我就做了这么一件事。”
 
      老人又缓缓地说:“1941年,新四军四师转移津浦路东在苏皖边区建立淮北抗日民族根据地,宿东地区的宿灵县是根据地西大门,也是豫皖苏沟通联络的一条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
 
        欧兴田老人接着说:“为了阻断这条重要交通要道,日军、伪军经常到清凉一带扫荡,每次战斗都异常惨烈,八年抗战,清凉一带有2400多位战友牺牲在这里。”
 
       1945年12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部队在这清凉村修建了“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淮海战役期间陵园遭受国民党破坏。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地方政府着手重建。由于资金短缺,尚不完善。此时,欧兴田老人从部队回乡便接手,想继续完成。
 
      老人不愿让这些英雄灵魂散落各地,便背上干粮,拖着病躯,北上京城,南下上海,东去青岛,西去兰州,寻找老部队老首长和社会各界筹集资金重建陵园。20多年过去了,陵园也在建设中。接下来,他要寻找2400多位抗战英烈的信息。
 
        抗战牺牲的先烈都已过去几十年了,现在的人大多不知道了,有的烈士家庭没有后代,消失了。张更山得知这些情况后,便开着面包车,拉着欧兴田,每天早出晚归,历经重重困难去寻找,反反复复地去落实。有的烈士们的家乡多半是偏僻的地方,交通条件落后,不通车。张更山便骑着自行车,带着老人,有时推着,有时扛着,有时步行着,隔河隔沟,爬山涉水,有时掉到沟里,爬上来再走,就这样他和老人硬是跑了几个月,终于搜集全了2400多位抗战英烈的信息。欧兴田老人深知自己已是耄耋之人了,流水般的光阴使他异常的珍惜和张更山的友谊。
 
       张更山和刘静波一家三口,与老人和睦的相处着。每天,张更山都要给陵园清除杂草,修补花木,打扫卫生,从不拖拉。陵园的桌子坏了,他就动手修理;没有电饭锅,没有风扇,他就掏钱购置;老人缺了什么,他就买什么。渐渐地,他们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每逢春节、清明和中秋节,张更山陪着老人提着酒瓶,挨个到各个烈士墓前洒上点酒,一边倒着,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老战友们,有我们陪着你们,你就喝上一杯吧。”
 
       时光飞逝,很快到了2010年了。欧兴田的事迹在全国各地媒体的宣传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来陵园的人多了,捐款捐物的也越来越多了。有位热心人还为欧兴田介绍了一位老伴。这年底,张更山向欧兴田提出该离开了。
 
       当过兵的人拥军,值得关注,更值得提倡。张更山,在近年的抗洪抢险和几次火灾中,他都带着军人的意志,奋不顾身投入救灾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回馈人民对军人的敬仰和关爱,彰显了一位退役军人“敢于牺牲,甘于奉献,奋发有为,退役不褪色”的红色品格。(特约通讯员:谷晓梅)
 
(编辑:晓东   责编:祁旭)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