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第二周周六,地处边境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满镇勐满村曼烈村民小组,都会上演一场中老民族特色美食大狂欢。人气最旺的时候,4万余名来自中国、老挝的游客汇集于此品美食、买特产、赏文化,热闹非凡。
“婆婆,请问曼龙勒‘赶摆场’是从这里走吗?”同样每逢周六,在勐腊镇曼龙勒村,来参加“周六生态赶摆”特色集市的游客络绎不绝。
勐腊县地处中缅老三国交界处,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通过节庆搭台,带领群众走农文旅融合之路。如今,这里的乡村越来越美,旅游越来越火,老百姓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绘画爱好者正在曼仑村画画。白田雅琦摄
月月有节庆 周周有活动
曼烈村,中老边境的一个傣族村寨。去年以来,借着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契机,村里人居环境大幅提升——整齐划一的傣式民居被整体抬高,低矮、光线不足的窘境不复存在;平整宽敞的柏油道路直通各户,鲜花绿树环绕民房四周;牛弯担、耙、犁等老物件被挂在各家门口,傣家农耕文化迎面扑来……
“村子这么漂亮,如何聚集人气?”为破题,今年年初,中老民族特色美食街应运而生。2月11日,结合村里民居和道路布局,400个摊位被划出,本村及周边1500群众至此摆摊设点。当日,4万余名游客奔涌而来,不少摊位刚到中午就无货可卖。经统计,当天所有摊位营业额超80万元,加之带动周边餐馆、宾馆等业态收入,累计营业额超百万元。
尝到甜头后,中老民族特色美食街被确定在每月第二周周六定期举办。至今已举办五期,每期成交额在20万—50万元不等。中老民族特色美食街逐渐成了勐腊县特色文旅活动知名品牌,也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勐腊镇曼龙代村曼龙勒村民小组离勐腊县城仅10分钟车程。借助这一优势,2019年以来,曼龙勒小组推出“周六生态赶摆”特色集市。火爆的“集市经济”带动当地发展农家乐、住宿企业、工艺品商店20余家,为100余村民解决就业难题。如今,曼龙勒小组村集体经济收入已从2012年的“零”增长到2022年的每年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5820元增长到去年的超过万元。
中老民族特色美食街、“周六生态赶摆”特色集市,只是勐腊县“月月有节庆、周周有活动”的缩影。近年来,勐腊县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融合“传承、创新、体验、沉浸、互动、狂欢”元素,做活“演艺、巡游、赛事、展销”载体,使节庆赛事活动成了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引擎。
依托民族特色 发展民宿经济
沿着蜿蜒的水泥路,穿过成片的橡胶林,便来到了热带雨林环抱的美丽瑶族村寨——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进入村子,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争奇斗艳,一栋栋排列整齐、颇具瑶族风格的木楼掩映在绿树中。
“这些小木楼既是我们的家,也是我们的‘钱袋子’。”32岁的村民盘永飞介绍,河边村通过“小云助贫”平台,利用河边村气候资源、雨林资源、瑶族文化资源打造了高端民宿新业态产业,已建起“嵌入式”客房47家。
游客到河边村体验包瑶族粽子。陶林福摄
游客来到河边村,除了体验瑶族特色民宿,还可品尝瑶族粽子、粑粑,试穿瑶族服饰,爬山看水赏雨林……今年春节期间,河边村共接待游客260余人,为群众增收共计18万余元。
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曼仑村民小组,因拥有保存完整的栏杆式傣楼建筑群,一直受绘画爱好者青睐。大批绘画爱好者纷至沓来后,产生庞大的食宿需求。基于此,当地以田园风光、秀美乡村、傣族风情为基础,规划以民宿产业为主的乡村旅游特色村寨发展模式。
“虽然没有奢华的设施,但每一间民宿的结构、设置、物品、门前屋外绿植,都能让游客感受到浓郁的傣族文化。”村民岩香介绍,曼仑村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前提下,采用了石墩整体拔高竹楼,实现美观与采光的统一。
如今,曼仑村12家傣族民宿、6家傣族美食餐厅已建成。随着游客源源不断到来,依托民族特色民宿阔步前行的乡村旅游产业,正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抓手。
勐腊镇补蚌村会龙村民小组位于离勐腊县城16公里的一个缓坡上,是一个以哈尼族为主、多民族共居的村寨。曾经,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猪圈鸡圈胡乱搭……杂乱无序的村貌、贫穷落后的村情是会龙村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依托紧邻望天树景区的优势,会龙村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足不出户吃上了“旅游饭”,户均增收达到1万元以上。
“目前,村里又投资了249万元建设菌草循环经济示范园。”补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永才介绍,菌草基地建成后,村里将大力发展养殖业,以促进集养殖和农耕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
笔触有限,在勐腊县,很多民族村寨“卷”了起来,比资源、比人气、比收入,发力发展乡村旅游。“只要我们把资源、文化、市场等优势利用好,乡村旅游一定能成为乡村振兴非常有效的途径。”勐腊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