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优秀舞剧作品集中展演的方式,展示全国舞蹈行业蓬勃发展态势,展现舞台艺术创作演出生动景象,推动演艺市场繁荣发展,11月19日晚,随着开幕大戏舞剧《大熊猫》上演,2023年全国优秀舞剧邀请展演在成都开幕。此次活动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中国舞蹈家协会、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汇集近年来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及近两年新创作的10部优秀舞剧作品,包括《运河》《红楼梦》《歌唱祖国》《红色娘子军》《大熊猫》《深AI你》《龙·舟》《绝对考验》《东方大港》《旗帜》,共开展24场演出,打造高水平舞剧展演平台。即日起,《天府周末》将陆续推出聚焦2023年全国优秀舞剧邀请展演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黑白为主色调的舞台,如同一幅中国水墨画缓缓展开,万千生灵在山河长卷上生生不息,展开一场跨越数百万年的时空对话……近日,在2023年全国优秀舞剧邀请展演上,舞剧《大熊猫》作为开幕大戏在成都城市音乐厅正式首演。从生命关怀的视角出发,该剧讲述了主人公大熊猫百丈从久远的岁月走来,遇到美丽的绿尾虹雉、坚忍的岩羊群和凶狠的剑齿兽,以智慧和勇气见证沧海桑田的变化,并踏上心怀希望、向生而行的生命旅程。
该剧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成都市成华区委出品,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特别支持,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演。作为全国优秀舞剧邀请展演剧目,以及成都市“走基层”文化惠民活动暨第二届社区艺术节-国家精品剧目展演季演出剧目,该剧通过创新性的大熊猫形象塑造,以及兼具东方美学和中国文化的艺术表达,以现代舞蹈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为观众带来一场具有国际舞台审美的艺术盛宴。
一
奔赴山河的寻梦故事
深入阐释生命与自然的意义
通过舞蹈艺术化的表现手段,以及叙事与抒情的平衡,舞剧《大熊猫》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贯穿全剧始终,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主题。 为深刻呈现这一主题,该剧集结了国内一流主创团队,2022年3月创排至今,经历了500余天的创作打磨,多次赴雅安宝兴县、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采风,在山水之间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经过采风和调研,我们对大熊猫的认识更加深刻,决定将舞剧《大熊猫》的选题往史前靠,追溯大熊猫的过往,讲述它在大自然历经艰险寻找生命之光的生存故事,深入阐释生命与自然的意义。”该剧艺术指导陈飞华说。
故事中,百丈在时间洪流里睁开双眼,被皎洁的月光唤醒,点燃了它对家园的追寻。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获得与岩羊真挚深厚的友情,欣赏绿尾虹雉带来的奇幻美景,相信似乎真实存在的自然女神,战胜异兽带来的威胁侵扰,经历怀疑、躲避,逐渐成长、强大,最终冲破自我的恐惧,找到梦想中的家园。
在编剧徐珺蕊看来,《大熊猫》不同于她之前参与创作的舞剧,关注的是宏大的生命和自然的主题,需要构筑800万年前的自然空间。“大熊猫从遥远的历史走来,一路经历过什么?对生命有怎样的体悟?与天地间其他生命个体又有怎样的相处方式?我们将答案的核心收拢到百丈身上,通过个体成长的历程,以及漫长生命的回望和观照,体现‘生命共同体’的主题和概念。”
前期,徐珺蕊和团队花了两个多月讨论剧本结构,曾经有过种种构想,比如,一黑一白两个分型大熊猫交叉融合,大熊猫千方百计完成天地使命,百丈与它的群族产生复杂矛盾的纠葛。在否定了十余个故事版本后,回到相对简单的故事情节里,通过简约的叙事线条,呈现一个自然率真的生命个体形象,以及它奔赴山河的寻梦故事。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也许却是最有可能发生在大熊猫身上的那个故事。”徐珺蕊说,剧本情节化繁为简,也是给舞台呈现腾出空间,在观众脑海创造留白,观看者想象中的800万年前的世界,与创作者共同完成关于《大熊猫》的艺术共鸣和价值追寻。
最终,绿意盎然笼罩舞台上,一群大熊猫在竹林中攀爬嬉戏,
百丈和它的同伴找到了栖息家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百丈心中的美好家园,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状态。
二
以东方美学为视觉基调
抒发中国独有的浪漫与诗意
舞台上,80米卷轴长卷、16组升降舞台、48根竹子组成的可移动黑白竹林,以及以天象为主题的画幕,与四川的大美山水相得益彰。在大山大水之间,山河如卷缓缓铺展,舞者的身姿形舒意广,表达了自然环境下野生大熊猫的动作神韵。 在舞台设计、灯光效果、舞蹈风格等方面,《大熊猫》展现了一以贯之的东方诗意浪漫之美,呈现出简约极致的沉浸式视听效果。在舞台建构的世界里,动物既与周遭天敌抗衡,也惬意徜徉于天地山水之间,大自然的美学表达成为《大熊猫》的核心特点之一。
“为达到‘好看’的初衷,舞台以立体多面的方式展开,概括而言,希望让观众看到独特的呈现、唯美的画面、神奇的组合、简约的变幻。”《大熊猫》舞台美术张继文介绍,作为此次舞美的核心,48根竹子在舞台上可进可出、可远可近、可疏可密,加上3组不同大小的残云,再通过画幕、投影等多媒体综合设计,以竹阵形式呈现出多元变幻的舞台效果。80米长卷则体现了纵深感,选用无缝砂手工绘画制作,以此逐渐引出剧情,表现出不同的视觉张力,让观众感受到具有穿透力的美感。升降平台的核心,则是让演员通过不同高度展现不同剧情,让舞台有更丰富的排列组合空间。
张继文说,《大熊猫》整体画面不追求写实,以东方线性美学为基础,黑白两色为视觉主体,补以淡雅的灰、轻柔的红等,让舞台在云雾中呈现出自然的调和度,直至舞剧尾声迥然不同的浓绿画面出现,对比彰显大熊猫最终找到的美好家园。
灯光与舞台美术相辅相成,共同呈现极简主义的美学特征。灯光设计蒋有学表示,用色克制是舞剧《大熊猫》的设计特点,确认黑白关系作为整体风格后,团队在处理各个角色和片段时,几乎都是围绕这个主色调,灯光也因此放弃更加斑斓的色彩,总体呈现一幅具有流动性和电影质感的中国水墨山水画。
“《大熊猫》追求的是‘形似’和‘传神’,以东方美学为视觉基调,注重对中国意象之美的表达。以黑白影调为主的舞台,则是希望通过黑与白之间打造极致审美意象。”导演何川认为,这是找到属于舞剧《大熊猫》的独特表达气质。
在中国传统美学的表达之外,《大熊猫》也在探索舞剧的国际化传播。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为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更是四川文化形象标识之一。陈飞华表示,《大熊猫》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掘“国宝”大熊猫的精神内涵,探索国际化的舞台艺术呈现,塑造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大熊猫形象,讲好四川乃至中国故事,塑造具有“中国风骨、世界精神、生命气象”的全新艺术形象。
三
颠覆传统既定形象
创新诠释大熊猫精神内涵
作为世界级IP,大熊猫形象深入人心,舞剧中的大熊猫有何不同?《大熊猫》通过寻找代表中国语汇和当下审美的整体表达,用诗化的舞蹈艺术折射大熊猫坚韧的生命力量,颠覆大熊猫“憨态可掬”的既定形象,并对大熊猫精神进行创新诠释。
在造型设计贾雷看来,大熊猫形象是该剧角色造型的最大挑战,大熊猫呆萌慵懒、活泼可爱的模样,在四川乃至全国观众心里几乎根深蒂固,这让大熊猫形象的创新和突破变得困难。“第一次试妆太像大熊猫,这种模仿动物的造型更像儿童剧的表达,因此很快就被否决了。”贾雷说,从第二次试妆开始,团队尝试进行意象性的表达,颠覆大熊猫既定形象,融入更多时尚元素,前前后后经过四、五次调整,逐渐呈现出目前舞台上的大熊猫样貌。
配乐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根据剧中不同动物的特质,编曲杨华为它们量身打造了各具特点的音色。在800万年的时间长河中,百丈历经危险和坎坷存活下来,为了表现它有别于传统大熊猫呆萌憨厚的风格,杨华给大熊猫配以深沉的大提琴,贴近它背负族群命运、追求心中光亮的内心底色。
在绿尾虹雉的出场中,舞台后面的一帘瀑布引人注目。为了让视觉和听觉相对统一,配乐将管弦乐与古典吉他相融合,让音乐在具有水灵感的同时,也呈现颗粒感和金属感,更接近绿尾虹雉的生存环境。岩羊栖息地处于高山裸岩地带,常常需要攀上险峻陡峭的山崖,《大熊猫》给岩羊的配乐同时兼顾了路途的危险、视野的开阔、家园的温暖等情绪表达。此外,剑齿兽和大熊猫月儿比其他动物更加虚化,通过鼓声来模拟猛兽的声音,代表剑齿兽带来的黑暗力量,偏通俗的美声演绎,则表现月儿带来光明的角色特征。
在舞蹈编排上,《大熊猫》也历经数轮编创,每一个舞蹈动作都经过反复推敲,通过打造大熊猫独有的动作语汇,呈现出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舞蹈段落。来自Hello Dance吾街舞团队的创作,还在传统舞剧的古典元素中创造性融入街舞舞蹈,为传统舞剧增添了多元丰富的表现元素。
“经过数次打磨,每一个舞蹈动作、场景切换都精益求精,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状态与我们最初的设想越来越契合。”何川表示,在舞剧《大熊猫》里,希望观众能从中看到不一样的舞剧表达,看到不一样的大熊猫形象。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