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源自生活的表演。
民族特色的舞蹈。
大妈大嫂大合唱。
“村晚”大家拍。
村娃闹春。
春节前后,丽水市先后有427个行政村自办乡村春晚(以下简称“村晚”)。观赏新春演出、感受地方风情……今年春节期间,丽水乡村群众在参与惠民、乐民的新春系列文体活动中,收获着充实而精彩的过年味道。记者在走访中看到,与往年相比,今年农村群众的过年活动少了单调、无聊,多了体味生活、健康娱乐的文明风尚。
自办“村晚”遍地开花
2月10日下午2点,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莲都区大港头镇大港头村的“村晚”,在开场舞《欢乐中国年》中拉开帷幕。舞台上,小品、歌唱、舞蹈、器乐演奏等交替登场,歌舞翩翩;舞台下,看得入迷,听得出神,掌声喝彩声连连,许多观众纷纷用手机拍录下了精彩的画面。春节联欢会共有20个节目,莲都区大港头镇大港头村村委主任何联通告诉记者,演员几乎都是来自该村地地道道的农民。
整台演出没有外请一个专业演员,没有一个明星大腕,没有华美的服饰,没有炫丽的灯光;台上是一群来自本村的农民演员,台下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观众。一台由村民自己为家乡父老打造的新春特别节目,充满动感的演唱、情深意切的歌舞、幽默搞笑的小品,还有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村民自创的快板、小品、三句半等具有乡土气息和时代特征的节目,演出精彩纷呈,欢声笑语,吸引了1000余名观众的阵阵热烈掌声,两个多小时的节目让人看了意犹未尽。
本着文明、喜庆、节俭的原则,春节前后,全市各乡村组织了四百多场文艺活动,呈上一道道文化大餐,丰富群众的节日生活。这些由村民自办的活动在各地陆续推出,群众广泛参与,富有地方特色,让群众喜闻乐见。
在畲乡景宁,村村落落歌舞欢腾,热闹非凡,一场由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部门创新推出的贺年迎春“百村闹春”的文化春风吹暖畲乡大地,“百村闹春”是景宁“幸福文化·福满畲乡”系列贺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活动具有“参与对象的广泛性,举办时间的持久性和扎根基层的草根性”等天然条件,推出伊始,便受到了村民的广泛响应,各村举办文化活动的热浪更是一潮高过一潮,从“百村闹春,梧桐春晚”启动以来,已有近80多个重点村、中心村先后举办了“村晚”和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展演。其中“梧桐春晚、标溪春晚、包凤春晚”等更是因乡土气息浓厚、节目精彩纷呈等原因,而倍受瞩目,声名远扬,景宁“百村闹春”文化品牌影响力开始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景宁文化部门规定的“村晚”4个不(即不请明星名人、不搞开幕剪彩、不限节目形式、不定节目内容),让村民们有极大的表现和施展空间,畲乡大地一时“民”星闪耀,歌舞欢腾。
而莲都区在原有20个自办“村晚”行政村的基础上,发展“村晚”观摩村22个,培育村38个,并将所有的“培育村”安排到22个春晚“观摩村”进行学习。同时,在正月组织“村晚”优秀节目展演活动,进一步提升村民自办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莲都区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再发展培育村40个,到2015年达到100个村举办“村晚”,实现自办春晚遍地开花的全新局面。
村落特色文化搬上舞台
近年来,文化部门把开展文化活动与移风易俗相结合,与提高群众素质相结合,与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相结合,出台相应机制助力“村晚”。如莲都区安排落实用于推动全区“村晚”建设的专项经费,开展“村晚”示范乡镇、示范村评选活动。结合本地特色,注重创新结合,联合当地农办、旅游等部门深入推进“村晚”建设,通过乡镇联办、文化走亲、村民文艺精品展演等多种载体,不断深化品牌影响,提升建设品质,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实现春节期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景宁文化部门先后投入了近二百万元建设百个“幸福文化广场”为“百村闹春”提供平台,投入近40万元组建38支“民歌队”为“村晚”提供人才。
据介绍,在莲都区今年已经有20个行政村自办了“村晚”,碧湖镇的高溪村和石牛村连续四届举办了“村晚”,其他的一些行政村都是连续两届以上举办,时间都是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或正月初一。在老竹镇的沙溪村更是能吸引到一部分外地来东西岩游玩的游客,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也会纷纷加入到“村晚”的互动节目中去,成了老竹沙溪村“村晚”的一大特色。雅溪镇金竹村的“村晚”节目中都以地方特色为主,比如小戏、三句半等,内容都是体现地方生活和特色。又如大港头镇的河边村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于是该村的“村晚”就创作了一些和革命有关的节目,唱响红歌。在这些行政村中都能结合自己的地方特色自办“村晚”。这些自办的文化活动,重视乡村民俗非遗等特色文化挖掘,举办特色“村晚”。如老竹镇沙溪村是浙江省畲族集聚的地区,该村组织了一支沙溪土生土长地道的畲族农民组成的文艺表演队,编排畲族传统舞蹈(如祭祖舞),组织畲族婚嫁表演、山歌对唱(畲族山歌对唱)等。雅溪镇的金竹村,金华婺剧早年就落到他们村,使得婺剧在他们村特别盛行,参与面非常广,婺剧选段《赶京城》、《樊梨花巡营》、《贤媳叫婆》可以说家喻户晓,他们将这些特色村落的特色文化搬上“村晚”的舞台,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些“村晚”的创建,都以农村为主题,村民就是主角,而且所有的节目都以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进行。如莲都保定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多支传统民间文艺团队,包括舞龙、狮子灯、宫灯、马灯、打莲香等。还有联城街道、大港头镇等都有一批优秀的业余文艺团队,这些团队为“村晚”的举办奠定群众基础。同时,也进一步调动了村民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利用好群众的原创性节目。老竹镇陶村村的村民们针对文化礼堂给他们带来如此多的快乐便创作了三句半《文化礼堂办得好》,老人协会给老年人带来了温暖也创作了表演唱《老人协会越办越好》。如碧湖的双簧《优生优育幸福一生》、三句半《欢度春节》,小品相亲等等。雅溪的三句半《逃广东》、《赞白莲》、《危旧房改造新气象》,这些节目都是根据本村的一些实际情况自己创作,村民自演的,《危旧房改造新气象》的小品就是因为村民享受到了这一好政策创作出来的。小品《戒麻将》、《减肥贴》这些节目是从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将生活化的节目运用到“村晚”的舞台上,很新鲜,村民也很喜欢看,很符合老百姓的胃口。
引领乡村生态文化产业
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社文处处长林岳豹说,丽水的“村晚”,是指春节期间以农村为主体,村民为主角的形式自己办文化,政府文化职能部门主要做好引领和按需服务,通过送经费、送策划、送培训、送器材模式,充分调动基层特别是农村的文化自信自觉,活跃乡村文化活动,满足村民文化多样需求。它以举办时间的持续性、参与群体的广泛性以及扎根基层的草根性,受到村民的普遍欢迎,成为丽水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变村民文化生活从“被动接收”到“自我选择”、“自主创办”的创新模式,带给我们不仅仅是文化娱乐,而是更多的文化深思。
“村晚”这些健康的娱乐活动,把人们从酒桌和牌桌上“解放”出来。“村晚”带给村民欢乐,营造平安环境,撬动农村年俗等原生态文化,发展旅游等生态经济。遂昌县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遂昌县旅游在马年春节七天长假迎来新景象,据不完全统计,春节黄金周共接待游客达19.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9656.22万元,同期分别增长20.12%和34.93%。其中:大田村汤沐园春节黄金周共接待游客达5846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74800多万元,同期分别增长5%(游客)和34%(收入)。遂昌县农办数据显示,遂昌大田村农家乐春节黄金周共接待游客达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300万元,同期分别增长13.5%(游客)和14%(收入)。
春节前,文化职能部门通过“乡村春晚示范县”建设、组织“我要上村晚——到丽水乡村过最美春节”网络推介、开展村晚网络摄影大赛,10台“最美乡村春晚”和万名“农村民星”(文化热心人)评选等引领活动,有效推动了丽水“村晚”品牌建设。目前全市莲都、云和、庆元、缙云、遂昌、景宁已主动开展丽水“村晚”示范县创建,春节前后,全市共有427个行政村自发举办“村晚”,400多名农民导演、30多万农村“民星”、4万多名外地游客在丽水农村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春晚梦。中央电视台走基层栏目、中国文化报、浙江日报、浙江卫视、浙江文化月刊等各大媒体和全国各大网络,纷纷聚焦丽水“村晚”现象,月山春晚、沙溪春晚、官店春晚、包凤春晚、大田春晚、徐村春晚、笕川春晚等10多台“村晚”开始打响全国,庆元的月山、遂昌的大田、莲都的沙溪等6个村试点“村晚”已形成了“村晚产业红利”。
丽水乡村春晚利用乡村自在的、原生的文化形式“旧瓶装新酒”,注入现代元素,各种民间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的挖掘和创新,提升乡村的文化影响力,形成以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产业为支撑的良性发育、运行机制成为带动乡村旅游、推进乡村非遗保护、促进乡村生态保护自觉的文化引擎,正以自己朴实但丰富的内涵,演绎了丽水农村乡音,留住那份乡愁,凝聚乡村文化正能量,成为秀山丽水最具魅力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