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老陆圩渡口在淮河支流芡河南岸的安徽怀远县兰桥镇陆圩村,听老人说老陆圩解放前是个古老的集镇,村东头靠芡河边上有个渡口叫老陆圩渡口。因为西北东南走向的芡河在这里拐个弯,从地图上看像个蓝色的“z”字,位于河中游的老陆圩渡口一段形成了南北走向。在没有蚌阜公路(307省道)之前,从河南省南部和湖北省东北部到安徽蚌埠的行人车辆,都要经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古道过老陆圩渡口,可想渡口当年的繁华程度。
因古老的芡河向东流入淮河,两河交汇处水面宽阔,老陆圩渡口相对较窄,从湖北、河南向东北到安徽蚌埠取捷径古路过芡河仅有一条经过老陆圩渡口的土路,晴天的路上来往行人车辆络绎不绝、扬尘绵延,老陆圩渡口十分繁忙,渡口卖花生、瓜子、香烟、各色小吃的流动商贩比比皆是。听爷爷说,当时老陆圩渡口有三十多只木船紧张地摆渡,仍然不能满足过往行人的需求,过不了河的行人只能暂住老陆圩街上的旅馆,等到次日再排队等候过河。因为老陆圩渡口的存在,老陆圩街当时商铺林立、人头攒动,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集镇上商贸活动十分活跃。
解放后,政府修建了蚌阜公路(307省道),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到蚌埠的行人车辆被分流大部分,但依然有少部分的行人和独轮车从老陆圩渡口过河,此时的渡口仍需要十多只木船摆渡才能满足行人需求。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政府在上桥闸附近的芡河下游修建了六孔闸,自西向东新修的芡南土路经六孔闸过芡河后可直达怀远、蚌埠。至此,芡南土路又分流了大批行人,老陆圩渡口变得清闲了,我小时候过河只能见到四只渡船来回摆渡。大部分行人车辆都从不需要过河的蚌阜泊油路和芡南土路行走,因为乘木船过河不但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上下船不方便、费时费力。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芡南路改建成砂浆路,虽然高低不平,但遇雨天可以勉强通行,加上当时农民家庭都有了驾车和自行车,从芡南路过往的行人逐年增多。阜阳到蚌埠一线的行人车辆大多都选择蚌阜路,老陆圩渡口变的更萧条冷落了,除非两岸附近群众来往从渡口过河外,其余的行人车辆都改道行走,没人再愿光顾古道从老陆圩渡口过河,当时的渡口仅有两只木渡船还干半天歇半天。
当日历翻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蚌阜泊油路(307省道)加宽了,行人车辆通行更方便,从河南和湖北向东北蚌埠方向一线的行人车辆都选择从蚌阜路行走。这时的芡南路也修成了泊油路,来往车辆行人日渐增多,此时老陆圩渡口仅有一只渡船在岸边等候,有时半天等不到一个过河的行人。
时间推移到十年前,雄伟的芡河大桥如长虹卧波沟通芡河南北,当时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手扶机、摩托车、电动车、私家车成为农民的主要交通工具,这些现代化的车辆无法乘坐也不愿乘坐小木船过河,况且使用这些交通工具速度较快,从芡河大桥过河十分便捷。此时,老陆圩渡口仅存的一只木渡船也因无人过河而“停摆”,老陆圩渡口因此而名成实亡。如今的古渡边,高压输电线在微风中呜呜作响,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古渡往日的辉煌;滔滔东流的芡河水掀起波浪,好像在为祖国的飞速发展纵情歌唱。虽然老陆圩渡口“停摆”了,但通往各地的公路无比宽敞,人们将沿着充满希望的大道走向世界各地,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来源:安徽省怀远县兰桥镇 施广平供稿)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