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气象台6月10日17时升级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11日至13日,每日13时至17时平原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以上。
高温天气持续,请广大市民朋友注意防范,及时防暑降温。
误区一:“续命”靠空调
天气一热,很多人就离不开空调,习惯性地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6摄氏度。而实际上,舒适的体感温度取决于我们身体的热平衡状态,环境温度、相对湿度、人体附近的空气流速、物体表面温度、个人生活习惯、活动强度、衣着情况、年龄及健康状况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身体健康的普通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舒适体感温度也是不同的。单就环境温度的时间段和人体的活动情况而言,晚上的空调温度应较白天提高3~5摄氏度,否则不仅浪费电,还会把人冻醒。另外,长期在空调制造的恒温下生活,机体的温度调节能力、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都会降低,偶尔外出或置于高温环境中,会更容易中暑。
建议:
室内外温度差以不高于10摄氏度为宜。在进室内前10分钟开启空调,出门前10分钟关闭空调,并开窗通风。
误区二:午睡贪凉睡地上
夏天,常有人在光滑的水泥地面或瓷砖地板上睡午觉。虽然感觉到的凉爽让人非常惬意,但坚硬的地面透气性极差、聚湿性较强,人体的温度随着地面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比较容易受寒、受潮。如果睡觉时间较长,加上一旁风扇直吹,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中老年人还容易出现血液循环不畅,局部温度下降过快,导致肌肉和关节出现僵硬、酸痛等问题。
建议:
为了在夏天睡个满意的午觉,好的选择还是传统的凉席加上舒适的卧姿,配合室内流动的空气,风扇也不要对着人直接吹。
误区三:穿得少又不动 “稳稳”度夏
人们在夏天都穿得很轻薄,覆盖面积也是越来越小。皮肤是会呼吸的。穿得少、露得多,在盛夏烈日之下,不仅不能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所以,最好的策略是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穿着遮光、透气性好的衣物,同时佩戴帽子和太阳镜进行防晒。
为了少出汗,很多人会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强度,以为不动是最安逸的。然而,适当的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还能提高机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推荐调整户外活动时间,可以选择清晨或傍晚时段进行适当强度的体育锻炼。
误区四:趁热减肥
有人想趁热运动来减肥,看到自己挥汗如雨、体重下降,总感觉体内的脂肪已经在燃烧了。殊不知,有时体重下降只是身体流汗、水分减少的结果。当气温超过33摄氏度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著加快。如果人体处于高温环境中的时间过长,加上运动导致人体内热量不断生成又不能及时散发,就容易中暑。
建议:
夏天运动要适当,即便是进行亲水活动,也要注意适时、适量。
误区五:解渴只靠冷饮
炎炎夏日里,冰棍、冰镇饮品对大家都有着加倍的吸引力。不过,这能解口渴,却不能解“体渴”。而过度依赖冷饮,不仅会使我们身体的降温机制受到干扰,也会导致机体自身散热能力下降,还会对肠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引起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内容来源:北京日报、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