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间在全国多地参加10余场学术活动,多次到知名高等学府公开演讲,学术文章还曾在论文征集中获奖……然而,看似社会地位与理论功底兼具的“学术大咖”魏新河,竟是一个“冒牌货”。
近日,“魏新河教授是谁”的问题,引发舆论热议。据报道,一名自称“辽宁理工大学教授魏新河”的人,近年来活跃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新闻理论研究、法学等领域的学术论坛。然而,我国并没有“辽宁理工大学”。而且这位“魏新河”,一会儿是“辽宁理工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教授”,一会儿又是“辽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次还是“辽宁工业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下回又变成了“辽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教师”。
7月4日,辽宁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发布通告称,魏新河是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的一名工作人员。2022年以来,他为提高知名度等个人目的,多次以虚假身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目前,因涉嫌招摇撞骗罪,魏新河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一个来自不存在的大学的“假教授”却能四处“走穴”,成了诸多高端学术活动“座上宾”,甚至还获了奖。这现实版的“猫鼠游戏”,让人啼笑皆非,也反映出一些学术活动看似“热闹”,实则“虚胖”。
“冒牌教授”频频招摇撞骗,暴露了一些学术活动审查机制存在漏洞。据报道,魏新河参加的学术会议涉及传统文化、国家治理、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会议的举办单位不乏地方政府机关和知名高校。这说明,一些学术活动的举办单位,对参会人员身份缺乏严格审核。特别是,魏新河参加的大多是线上线下结合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通过点击活动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就可参与,对参会人员审核不严,容易让别有用心者钻了空子。还有些学术活动是公益性的,参与者住宿尚且需要自理,更不会严格审核参与者身份。
“假学者”抄袭论文能获奖,折射出一些学术论坛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据报道,魏新河的“学术论文”曾获某法治文化论坛征文三等奖,但该论文“复制比高达95%以上”。除了魏新河这种“冒牌教授”,还有一些专家拿着同一个PPT“通吃”不同学术会议。足以见得,一些学术活动已偏离了学术讨论、研究解题的初衷,体现出典型的学术形式主义;一些学术活动异化为“交际场”,成了撑场子、凑考核、争面子的注水活动。这些现象,都值得警惕。
“学术混子”被多次举报,却不了了之,也暴露出监管缺失。魏新河“横行”学术圈,并非一路绿灯。记者采访发现,两年中,不止一个人、一家单位发现其身份蹊跷,也有人公开质疑举报。但这些举报大多没有下文,仅有个别活动以“取消其参会资格”轻轻带过。可以看出,学术领域制度化的“看门人”机制,还有待加强。
随着公安机关的介入,魏新河导演的这场“闹剧”已进入尾声,但该事件无疑给一些院校和学术机构敲响了警钟:学术活动要真研讨、真交流,维护好学术尊严。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