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乡镇论坛 • 正文

筑牢保护底线 创新保护方法

发布时间:  

长城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具有线性特征的文化遗产。中国长城先后经历了自春秋战国到明代12个历史时期持续2000余年的营建,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价值,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中提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这是我们做好长城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

  长城保护基本理念不断进步。75年来,长城修缮保护理念与技术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前行,经历了将长城视为古建筑进行“完型”保护,到作为古建筑与古遗址两种遗存形态并存、以古遗址遗存形态为主,并具有突出文化景观特征,以现状保护为主要任务的认知进步。至今,基本建立了以最小干预方式、消除安全隐患为重点的长城现存状态保护理念。

  1952年,政府即组织了对北京八达岭等长城重要点段的维修保护工程。当时,罗哲文先生就八达岭长城修缮草图向梁思成先生请教时,梁先生提出:古建筑维修要有古意,要“整旧如旧”,按原状维修。特别强调修长城不要全部换成新砖、新石,千万不要用水泥。有些残断的地方,不危及游人的安全就不必全修,“故垒斜阳”更有味道。1986年,北京密云区司马台长城维修保护工程第一次对仅保留有四面残墙断壁的敌台采取了钢结构支撑加固的方法,受到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委员会赴中国考察专家的高度认可,认为“这里的修复符合国际文化遗产的修复原则”。2016年长城维修保护受到社会高度关注,通过组织大讨论,达成了“长城遗址保护、保存胜于维修、维修胜于修复、修复胜于重建”的共识。

  针对长城所处地貌气候环境复杂、土石木草材料简单、营建工法灵活多变、病害损伤严重的现实状态,深度融合人文思想、科学技术、传统技艺三位一体,将促进长城维修保护理念的新进步。

  长城保护技术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长城维修保护已从传统维修工程走向多学科多技术融入的多样化模式。长城建造就地取材,虽以土、石、植物为基本材料,却衍生出土坯、土石、土草、砖石、砖草等多种材料变体和组合,营建技术的在地性特点非常突出;受自然侵蚀和历史环境变迁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长城存在墙体濒临倒塌的危险,迫切需要适宜性保护技术的探索。近些年,长城保护逐步从大段维修转为以排除险情、维护安全为目标的点位抢险、研究性修缮、预防性保护等技术方法。如北京,至今开展了60余处长城点位抢险保护,建立了严格限定工程范围,全过程协作监督的技术流程,使长城点位抢险保护进入常态化。近年来,多地启动长城预防性保护,将数字智能技术、典型场景云监测、人工日常巡查、年度日常维护相结合,探索出“适宜性”的长城保护技术路径。

  长城价值阐释展示体系不断完善。保护长城的终极目标是长城本体留存及价值延续,实现价值阐释展示,传承弘扬长城文化。以往长城维修保护更多是关注长城本体,对其价值展示、文化传达少有涉及,从文化遗产保全的理念看,保护、研究、阐释、展示融为一体将是长城保护的全新进步。

  长城保护是一项既要守牢底线,又要持久创新的文化事业。长城曾经是政权中心的守护堡垒,也是文明与战争冲突的区域,但也早已成为中国精神的象征,是守望和平的使者。筑牢保护底线,创新保护方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