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要闻 • 正文

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不断培育科技新优势

发布时间:  

9月10日,全省科技大会在成都隆重召开。这是四川对标全国科技大会召开的大会,也是四川省委科技委员会成立后召开的首个科技盛会。

此次科技盛会有颁奖、有发言、有部署,既是四川科技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观察四川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一扇窗口,还传递出鲜明的信号。透过这次大会,可以看到什么?

目标

锚定2035年全面建成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

此次大会的一大目的,是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对全省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何为新形势、新任务?今年6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擘画了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

这次全省科技大会,无疑是四川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找准坐标、明确方位的一次总部署和总动员。

在全国创新版图中,四川的地位日益重要。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落地四川,在川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位居全国第三。就在会前,科技厅传来消息:在这一轮国重重组的“大洗牌”中,四川重组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9个,2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超过重组前水平。

在科技创新的赛场上,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因此,四川必须紧紧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不断培育科技新优势,增强发展原动力,努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赢得先机,走在前列。

本次大会明确部署——锚定2035年全面建成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

这并非四川首次提出科技强省目标。2021年,《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出台,在2035年展望中提到,“科技实力跻身全国前列,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科技强省基本建成”。

此次不同之处,一是“锚定”,二是“全面建成”。有与会者说,“锚定”一词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味,彰显省委省政府应对全球发展大势、服务国家战略大局,顺应高质量发展趋势、推进现代化建设,巩固区域发展位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坚定决心。

何为“科技强省”?大会明确,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五大维度领先,缺一不可,才可谓之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才是‘全面建成’。”有与会者说。

围绕这一目标,大会提出五大方面部署。例如,四川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更大力度”和“深化”在肯定前期成绩的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揭榜挂帅、定向委托、业主制、赛马制等都是四川科技发展的新课题。

行动

有信心信念,更有未来打算打法

这次大会上,不仅有部署,更有院士、地方政府、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科技领军企业代表依次上台发言。话题涉及科学家精神、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

这些发言中,不仅有信心信念、进展进程,更有未来打算打法。

成都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战略科技力量是一个地区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成都高水平打造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构建形成“1个国家实验室+4个天府实验室+ 10个大科学装置+4个国家创新中心”的高能级创新体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146家,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24位。

下一步,成都将持续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地布局,促进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等更好发挥创新策源作用,支持在蓉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更好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力争在高端航空装备等领域突破一批“杀手锏”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推动实现更多“从0到1”的成都创新。

第二批天府实验室花落谁家,备受关注。在发言中,绵阳市市长、绵阳科技城党工委书记李云透露,当地聚焦核医学组建涪江实验室,已发布科技进展16项。

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是2022年12月科技部批复,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国资委组织,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牵头,联合国内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设的国防创新领域第一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负责人在发言中透露,目前首批科研团队已完成入驻,“总部基地+中试基地”的科研载体建设正快速推进。

在川企业,也在不断向创新迈进。本次获奖项目中,184项由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占比74%。作为创新企业代表,四川华鲲振宇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聚焦解决传统算力中心服务器高能耗、高维护成本问题,开发了全球首个浸没式服务器,相比传统服务器,电能消耗降低约40%,故障率降低50%。“正是因为多项技术创新,自成立以来,我们年均营收保持400%以上高速增长。”公司总裁万诤说。

全面建成科技强省的目标,也激荡着在场的科技工作者。来自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柴晓明获得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他说,四川科技创新迎来发展黄金期,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一定要把握机遇,把基础创新研究做扎实,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以科技创新塑造四川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贡献力量。

评审

强化奖励导向,突出坚持服务重大战略需求

作为科技评价的一种具体体现方式,科技奖励制度是科技创新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全省科技大会上,颁发了202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

202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是《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实施后开展的首次评审,从中可以看到四川的改革思路和打法。“总体来说就是强化奖励导向,坚持以服务国家和本省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对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给予奖励。”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首先,评审坚持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这与四川在落实科技强国战略中承担的使命有关。

“四川最大的科技优势之一就是聚集了一大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说,抓科技创新,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首先要服务和保障好“国家队”。

本次获奖人员和项目中,不乏来自在川大院大所的科学家和由这些单位牵头的项目。譬如,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杜祥琬获得202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牵头的“聚变堆大型复杂部件高温下超高灵敏度检漏技术及应用”项目,被授予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其次,评审更加重视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进行奖励。

青年科技工作者长期扎根科技一线,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办法》放宽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年龄,由现行不超过40周岁修改为不超过45周岁。对比之前发现,此次获奖的“85后”明显增多。

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他们进行重点奖励,不仅是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重要举措,还能有效形成人才培养梯队,更好地储备优秀科技人才。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晓东   责编:徐声辉)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