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乡镇故事 • 正文

“升级”的车

发布时间:  

         车作为运输工具很早以前就有,我认识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孩提时代,那时我家住安徽怀远兰桥镇芡河南岸的施拐庄,对农村的“土”车较熟悉。因姑妈家在蚌埠市马场湖铁道边,所以去姑妈家也见过许多城市的“洋”车,和同伴们相比可谓见多识广。
 
        我最初接触的车是“拖车”。这种车用几块木料做成两头翘的骨架,没有轱辘(车轮),上面放张犁子,用一头或两头牛拉着下田种地。我爷爷赶生产队的牛拉拖车我就坐过,当时的滋味比坐飞机还快活,真正体验了一回“庄稼老头坐拖车,快活一时是一时”的感觉。我们生产队还有一辆大木车,四个木头大轮子外面包着厚铁边,必须用两头牛或两匹马“配套”才能拉。爷爷赶叉网大车拉麦子时我也坐过,大车过后灰尘一片,好长时间才能散去。我们队里当时还有一辆马车,我没坐过,因为需要三匹马拉跑得比较快,驾车的老人一般不让小孩子坐。不过马车停在车棚里时,我会爬上去过过坐车瘾。队里的两个独轮车我都坐过,只要父亲推车下田,我就能顺便坐。家乡还有句赶车顺口溜:赶拖车不要学,赶大车要会调车(掌握方向);推独轮车屁股要活,赶马车先把马驯服。
 
        那个年代我到蚌埠姑妈家见到的是“大胳膊”火车,就是烧煤的蒸汽火车,一个车头能带十几节或几十节车厢,像长龙一样特别壮观。坐在铁路边和表弟一起数火车,是我当时最大的乐趣。铁路这边的公路上,一会来辆大卡车、大拖拉机,也很吸引人。就连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架车子,对我这个农村孩子来说也是奢侈的靓丽风景。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城里的大批自行车、架车子上山下乡“落户”农村,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几年后,手扶拖拉机也先后进入农户,成了农民从事农活的主要工具。这时城里人流行骑摩托车,到处都是形形色色的摩托车,城市街头的车也开始变多,小的有童车、老人助推车、人力三轮车,大的有大货车、公交车、救护车、救火车、洒水车、浇水车,还有什么垃圾清运车、增湿除尘车、路灯维修车、工程车、校车等等。我第一次见到小轿车是在去蚌埠姑妈家的蚌阜公路上,我坐在父亲卖米的架车上看到从西边来了一辆黑色趴在地上的小车,回家瞪大眼睛给小伙伴们说,我见过了把芡河里小木船翻过来,底下安装四个轮子的车,也就是我第一次见过的小轿车。那时“吃炭吐渣”的蒸汽火车已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喝”柴油的内燃机车。
 
        又过了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摩托车也先后进入农村千家万户,城乡居民几乎使用同样的车辆出行,改革开放最大程度缩小了城乡差别。
 
         前些年,许多农民靠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竟然和城里人比赛购买小汽车,有国产车、德系车、美系车,还有什么奔驰、宝马等名牌车,就连几百万的法拉利、保时捷等名牌跑车,也进入少数“暴发户”农民家中。
 
        近几年,部分农民进城经商办企业,有的户口迁入各大城市,与“农”字脱了钩,成为地地道道的城市居民,他们出远途开新能源轿车、近处骑电动车。留守的农民也是这样,长途自驾新能源汽车,近处赶集、下田随手就骑电动车。还有的农民成了“两栖”居民,城里农村都有家,城市住久了开车到农村的家过几天,让生活充满新鲜感。这时的火车大多都是子弹头高铁,也有少数内燃车继续使用,但速度明显比以往快的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磁悬浮、超高速火车、水陆两用、陆空两用、无人驾驶、太阳能甚至核能汽车也会尽快走进我们的生活,人们在电视、网络上才能看到的火星探测车、月球背面取土车等进入太空的车也会陆续与我们见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不断“升级”换代的车将和我们的幸福生活一样更加丰富多彩、与时俱进。(施广平)


 
(编辑:晓东 责编:徐声辉)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