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医疗卫生 • 正文

疼痛不要忍 《常见疼痛管理联合提示》发布

发布时间:  

10月19日,在京举行的2024年疼痛医学周学术会议上,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在会上呼吁全面推动慢性疼痛从防到治的全面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公众疼痛问题由被动的临床诊疗转向主动的综合防控;联合社会各方力量,优化慢性疼痛管理环境,共同推动开展慢性疼痛管理工作,落实公众的疼痛素养提升,促进慢痛的早期预防、筛查,慢痛风险预测,预警与综合干预,以及慢痛人群的综合管理,慢痛管理效果评估等工作等。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3亿人,且正以每年1000万-2000万的速度增加。为帮助公众科学应对常见疼痛,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传播分会和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共同发布无痛中国——《常见疼痛管理联合提示》,呼吁公众关注常见疼痛,提高疼痛防治意识,科学、积极地应对疼痛。

《常见疼痛管理联合提示》发布现场

提示一:疼痛不要忍,积极管理是关键

疼痛是除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外的“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会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包括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导致睡眠紊乱、焦虑、烦躁,对各项治疗配合度下降,增加治疗难度,影响疾病康复等。疼痛的刺激还可能会让机体处于失调状态,出现例如血压升高、心肌缺血、心脑血管意外、胃肠蠕动变慢等并发症。

急性疼痛为近期突然发生且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常为许多疾病的症状。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急性疼痛可转化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不仅仅是一种症状,也不仅仅是急性疼痛时间上的延续,更是一种应当加以积极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慢性疼痛包括慢性原发性疼痛、慢性癌症相关疼痛、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慢性继发性内脏痛、慢性继发性头痛或颌面痛等。

随着长时间疼痛的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会发生改变,使疼痛慢性化,难以彻底治愈。由于每个人对疼痛承受力不同,疼痛发生时,即使症状不严重也不要盲目忍痛,应尽早干预、积极管理。

提示二:管理轻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及时就医

对于轻中度疼痛,应积极寻找病因并采取干预措施。常见轻中度疼痛干预措施包括合理选择药物治疗,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非阿片类基础镇痛药物;药物治疗联合应用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运动疗法等,可有效减少患者疼痛症状,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其中物理疗法包括热疗、冷敷、超短波、冲击波等,心理治疗包括心理咨询、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

重度疼痛是一种强烈的痛苦体验,可能由各种疾病或损伤引起,可能会导致疼痛阈值降低、肌肉紧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以及睡眠障碍等身体和心理反应,患者应及时就医。

提示三:疼痛表现各不同,性别差异需关注

不同性别人群疼痛类型和对疼痛的感知不同。女性中发生较多的疼痛包括纤维肌痛综合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先兆偏头痛,以及痛经等。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等则在男性患者中多发。

了解疼痛的性别差异可以促进互相理解包容,有助于根据性别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开发更有效的疼痛治疗药物和方法。

提示四:药物治疗是基础,正确选择很重要

药物治疗是各种疼痛治疗的最基础、最常用的方法。非阿片类镇痛药主要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吲哚美辛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等,这些是基础镇痛药物,适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或者按照说明书使用此类药物是安全的。阿片类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疼痛,尤其是癌症疼痛,这类药物属于处方药,不当服用会产生成瘾性,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不同剂型也能适应不同的疼痛缓解需求。缓释胶囊药效持久,适合慢性疼痛或持续时间较长的疼痛管理,例如头痛、腰背关节痛等;颗粒剂易于随水服用,溶解速度快,起效迅速,适合需要快速应对急性头痛、牙痛等人群;咀嚼片不需水即可服用,更为方便。

提示五:重视用药安全、合理使用和储存

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对于老年疼痛患者,如果需要同时服用其他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等)用药,应该由医生根据原发疾病、合并疾病、用药史等个体情况评估后指导用药,可选择不易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减少用药风险。

同时,用药前应注意药物有效期,确保在药品保质期内服用药物;常规药物应避光、干燥、阴凉、密封储存,特殊药物特殊保存;外用药和内服药分开,成人药和儿童药分开,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开,药品不宜与食品、保健品及杂物混放;不良的储药方式如药物受潮等会影响药物的使用,用药时还需要注意药品的形态。来源:新华网

 

(编辑:晓东 责编:徐声辉)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