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省水产局获悉,随着长江十年禁渔转段推进到“十年练内功、稳得住”阶段,四川在生态修复、物种保护、执法监管等各项工作上取得明显成效。
在生态修复方面,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实施以来,全省放流长江鲟亲本923尾、苗种218万余尾,川陕哲罗鲑苗种5530尾,有力促进水生生物种群资源恢复。同时,四川新成立大渡河上游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对川陕哲罗鲑等珍稀濒危水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进行保护。此外,四川在全省重点水域设置134个监测点位,覆盖全省60%以上的水生生物关键栖息地,为针对性制定保护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在物种保护方面,四川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和农业农村部宜宾长江鲟人工繁育基地建设;继续开展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与自然繁殖试验并再次取得成功,不断探索破解长江鲟在野外无法自然繁殖的难题;同时,连续15年开展川陕哲罗鲑人工繁育技术攻关,培育国内唯一的川陕哲罗鲑人工种群,2024年成功繁育子二代苗种3500余尾,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在执法监管方面,去年以来,全省组建长江流域规模最大的渔政协助巡护队伍,持证渔政执法人员达2614人;建成“亮江工程”监控点位1798个,覆盖禁捕水域3000余公里,形成“人防+技防”的现代化渔政监管新模式。去年,全省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部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4万余人次,开展联合执法行动5000余次,查办涉渔违法案件4000余件,对涉渔违法行为形成强有力震慑。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