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要闻 • 正文

加速四川文旅资源变“现”

发布时间:  

  坐拥九寨沟、三星堆、乐山大佛等顶级文旅IP的四川,正面临从文旅资源大省向文旅产业强省转型的挑战。另一方面,近年来,刀郎、李子柒和“饺子”杨宇等“文化川军”成为现象级人物。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国家战略、时代机遇叠加的政策红利,四川如何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日前召开的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们的讨论异常热烈,不少意见建议被《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吸纳,为进一步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四川旅游吸引力、文旅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贡献了智慧力量。

  四川文旅资源开发空间有多大?

  在委员们眼里,四川有很多文化和旅游资源处于可利用、待开发的状态。

  向东常委说,蜀道是出川入蜀的生命线、历史文化的大动脉,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三国时期,蜀道沿线见证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留下了众多人文景观。我省可以把蜀道三国文旅走廊建设成为“自驾体验走廊、研学旅行走廊、康养度假走廊、运动休闲走廊”。

  “作为三线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四川已登记的三线工业遗产资源有90处,数量居全国首位。”杨晓敏常委认为,我省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群主要沿铁路、江河呈带状集中分布,具备打造全域文旅廊道的独特优势。通过构建全省工业遗产文旅廊道,既可以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历程,又能通过廊道建设联动各经济区,加速地区产业转型,进而推动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姚鹏辉常委非常看好大熊猫IP:“大熊猫是四川文旅的独特名片,也是川港文旅合作的金色纽带。建议川港携手打造文创知识产权,研发推广周边产品,建设体验式文旅产业链,用好国际平台让大熊猫这块‘活招牌’‘出海’,拓展国际传播路径,带动更强的熊猫经济效应。”

  杨文泉常委注意到四川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民族地区雪山、草地、湖泊、峡谷、花海等自然资源丰富,藏、彝、羌等民族文化浓郁,在文旅产品供给上有着鲜明特色,是全省文旅产业发展潜力最大、后劲最足的地区。”

  在左正委员看来,我省可深度挖掘古蜀文明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创新开发沉浸式、体验式文旅产品,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高效转化。

  不止这些。对四川可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省政协委员们如数家珍:岷江流域古蜀文明、安岳石窟、红色档案、革命文物、川北大木偶等地方特色文化、川菜川酒等各色美食……

  “安逸”“流量”如何变文旅“增量”?

  四川不缺“安逸”底蕴,也不缺“流量”资源。不过,在邱伟常委看来,四川虽有九寨沟、三星堆、青城山、都江堰、乐山大佛等一批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其中不少还停留在景点层面或符号层面。

  如何让四川的“安逸”文化与“流量”资源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增量”?委员们积极出谋划策。

  “一个项目带动一个区域发展,一批项目重塑一省文旅格局。”邱伟呼吁,学习拉萨《文成公主》、雅安《熊猫归来》经验——通过实景剧、史诗剧等重构内容场景、再造文化价值、拉长产业链条,构建内容多元、类型丰富的文旅重点项目品牌矩阵,实现文化主题的系统表达、产业体系的协同联动和市场定位的差异整合。

  “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渐成文旅消费新趋势。马薇委员认为,四川亟需以“精品演艺为引擎、IP孵化为核心、年轻业态为突破”,开发国潮音乐节、动漫音乐会,打造“影视+文旅”打卡线路等Z世代消费场景;实施“链主企业+配套企业”策略,培育数字音乐制作、全息投影研发等上下游企业,形成创作—制作—演出—衍生全产业链条。

  杨晓敏常委提出,联动相关市(州)协同开展三线遗产文旅宣传推广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区域文旅品牌宣传矩阵,打造“四川三线记忆”省级IP;与重庆等地建立工业文化旅游合作联盟,整合设计“川渝三线记忆之旅”等跨区域旅游线路。

  “在遂宁拍摄的网络剧《致命游戏》已吸引40余万游客前往打卡。”杨军常委建议,对全省影视资源进行有序规划,建立毗邻市(州)“资质互认、税收分成”协作机制,形成“一地一品”差异化定位协同发展。

  站在政策支持、完善机制的层面,王猛、陈雩桢、杨文泉等常委进一步建议:编制文旅融合区域协同发展专项工作方案,引领推动市州因地制宜实施文旅“+音乐”“+非遗”“+演出”“+动漫”“+科创”等专项行动计划;采用市场先导、政府后补方式,推动新技术创新主体与消费场景、文旅景区、文旅机构联合开展商业模式探索,推进“天府夜宴”系列IP、“空天地”立体消费场景从“叫好”走向“叫座”;试点“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建立省级文旅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构建多元投资机制,实施“生态+文化”融合开发模式,推动形成“优质内容创作—文旅消费转化”的良性循环。“还要完善文旅金融激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办法及政策评估机制,设立文旅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和资金池,构筑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体系。”李恩付委员说。

  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文旅深度融合?

  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席卷全球,创下超90亿元销售额,不仅重塑了游戏产业的疆界,更以高精度3D扫描技术对山西古建筑的逼真再现,撬动当地文创产业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同比增长43%。

  这一“传奇”案例,正是新质生产力以“文化+科技+体验”的融合之钥,推动文旅产业开启新场景、新业态、新传播,创造新消费的生动印证。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深度融合,首要是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机制。”陈雩桢常委建议,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建立“容错清单”,对机器人、无人机等创新应用场景实施备案制管理;构建适应新业态发展的标准规范、试点示范,制定统一数据接口标准,鼓励景区、酒店、交通数据要素共享,破解文旅“数据孤岛”。

  在常委们看来,以数智“密钥”解锁资源价值宝库,至少有以下路径——

  赋能新场景。何苹常委建议,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优质的体验化、定制化智能服务,对四川自然生态、文化遗产等核心资源进行数字化建模与重构,打造“资源—技术—产品—体验”联动的内容生产体系。比如:用生成式AI复原蜀王宫等文化遗产,构建智能交互式虚拟博物馆,形成虚实共生的文化体验空间;或借力AI创作工具,在文创设计、数字游戏中融入动态蜀绣纹样、藏戏数字藏品等非遗元素,构建传统基因与现代技术融合的文化创新链。

  催生新业态。姚鹏辉常委建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采集川港两地明星大熊猫行为数据,分析海内外市场消费者喜好,制作特色精品熊猫IP,打造国际级熊猫知识产权。同时,推动四川优势文创企业与香港艺术科技企业、主题乐园、西九文化区等协同联动,植入熊猫互动剧场、四维熊猫生态体验馆等沉浸式文旅项目,持续扩大熊猫文创影响力。

  提升服务体验。李亚莲等常委提出构想:利用生成式AI优化景区管理服务,实现智能导览、人流监测、资源调度等,提升景区运营效率;针对川西等地区部分景区传统导游服务人力成本高、专业人才短缺问题,试点部署集成LBS定位的AI导览设备,实现多语种自动解说与实景导航;通过VR、AR等技术开发沉浸式旅游项目;通过机器人、数字人等技术,精准识别游客需求并提供个性化服务体验等。

  拓展传播新维度。李建兴常委提出,搭建“数字蜀道”“数字三国”“数字三苏”等沉浸式展演平台,破解文化遗产“不可近观、难以体验”的现实难题。何苹常委建议,构建多语种自动生成系统,批量输出景点解说、文化故事等数字内容,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形式触达国内外用户,为“引客入川”安装智能翅膀。张通荣常委建议,运用三维建模、高清数字化技术构建文旅资源数据库,推动文旅产品供给向环境营造、生活体验、情感引导发展,形成“卖环境、卖体验、卖生活”的新型文旅消费生态。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