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乡镇故事 • 正文

松涛蘸墨写青山:一位退役军人的龙门山消夏笔记

发布时间:  

        我,一个在彭州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了数十载的老兵,自那解放军的大熔炉光荣解甲归乡后,便在乡镇奉献了自己的半生时光。因对写作的热爱,我与笔杆紧紧相伴,已走过五十余载的岁月。要是有人问我,成都哪里是消暑的绝佳之地,那龙门山必定是我笔尖始终萦绕、心中魂牵梦绕的地方。它就宛如成都最北端一颗璀璨的“绿宝石后花园”,从老一辈人由衷赞叹的“彭州山水甲蜀西”,到如今广为流传的“有一种成都生活叫彭州”,龙门山的魅力,不言而喻。
六爽龙门:藏在绿意里的清凉密码
 
        龙门山镇,恰似天府大地上精心镶嵌的一块翡翠,散发着迷人而独特的光芒。我在这片山水间细细品味,探寻出了它独有的“六爽”妙趣,宛如解锁了一把通往清凉世界的神奇钥匙。
        极目远眺,那连绵起伏的山峦,青峦叠翠,仿佛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心旷神怡,此乃“眼爽”;尝一口龙门山冷水鱼的鲜嫩,再咬上一口老腊肉的醇香,味蕾瞬间被激活,绽放出满足的滋味,这便是“口爽”;侧耳倾听,山间溪声潺潺,与悦耳的蝉鸣交织在一起,宛如大自然奏响的一曲美妙乐章,萦绕在耳畔,是为“耳爽”;轻柔的山风,如同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拂过肌肤,带来丝丝凉意,惬意之感油然而生,这便是“肤爽”;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新芬芳,那是大自然最纯净的馈赠,沁人心脾,此谓“鼻爽”;而最为关键的,当置身于此,内心寻得一份安闲宁静,仿佛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方为“人爽”的至高境界。早在2024年,这里便已有1203家农家乐与60余家精品民宿如繁星般星罗棋布,九成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如今正鼓足干劲,全力争创国家级森林康养示范镇。
        每至六七月,阳光洒满大地之时,山道上便满是来自成都、德阳的车流,如一条蜿蜒的长龙。游客们怀着满心的期待,先是途经丹景山镇的“天彭门”“彭门阙”,去感受那源远流长的古蜀文明;在小鱼洞断桥遗址前,人们静静伫立,曾经地震留下的伤痕,如今已化作生命教育的生动课堂;鱼凫湿地里,孩童们如欢快的鱼儿般在水中嬉戏欢笑,大人们则忙着用相机定格“竹筏荡碧波”的诗意画面。当路过通济镇海窝子,那青瓦白墙的古镇,透着古朴的韵味,仿佛能带领人们穿越时空,窥见古蜀先民们的身影。
 
绿海氧吧:负氧离子里的康养时光
 
        龙门山最为珍贵的宝藏,无疑是那高达86.7%的森林覆盖率所织就的一片“绿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高大挺拔的杉树、香梓树、楠木等树木,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霄。龙门山国家级地质公园、白水河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片区等诸多景观在此汇聚,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这里还曾驻有彭县铜矿等央企的旧址,如今已复归为翠竹葱郁、白云缭绕的秘境,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人间仙境。每立方厘米1.5万个负氧离子,如琼浆般滋润着人们的身心。我常常笑着对孩子们说:“你们心心念念向往的‘绿野仙踪’,其实就在这松林竹海里呀。”
在炎炎夏日里,团山村连盖坪、宝山村三合坪、温泉度假区等地的农家乐与民宿,热闹非凡,年接待旅居游客超10万人。太阳湾中,猴群欢快地嬉戏玩耍,回龙沟里飞瀑轰鸣,气势磅礴。这里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小游客们举着放大镜,兴致勃勃地探寻昆虫的踪迹,这一幕恰是“生态价值转化”的生动写照。而鱼凫湿地,曾经只是乱石荒滩,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了网红打卡地。翠竹林中的“江桥小筑”等民宿,正娓娓诉说着“荒滩变湿地、竹林变酒店”的蜕变传奇。
值得一提的是,龙门山镇重山峻岭,森林密布,古树参天,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流水淙淙,似在低吟浅唱,鸟语花香,如诗如画。山上的水,姿态万千。有回龙沟里那仿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气势恢宏;有位于白水河三合坪上,展现农耕文化的水渠、水车、水景,周边农家乐众多,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构成“宝山乡村旅游景区”独特的风景线;还有山中大大小小的山间流水,以及白水河(湔江河)里常年时消时涨的哗哗流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灵动之美。
 
文墨润山:烟火与诗行共舞的山乡
 
        我半生都在笔耕不辍,书写着民间故事与纪实文学,最钟情的,便是看龙门山的烟火气融入那浓浓的墨香之中。农家乐门口悬挂的“磨刀石冷水鱼”“龙门山老腊肉”,油光发亮,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全镇60余家冷水鱼庄里,肥美的鱼肉与肥而不腻的腊肉,已然成为作家笔下“乡愁的味道”;雷竹笋炒腊肉的香气四溢,路旁随风摇曳的糯玉米地,皆能引出一篇篇关于农耕节气的精彩文章。海窝子“古蜀探源”、白鹿中法风情小镇等湔江河谷旅游线,每条都浸满了故事,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聆听。
        上月,彭州市作协在九峰村举办“五月的鲜花”采风活动,省作协团慕名而来。他们在5·12遗址前陷入沉思,缅怀过去;在鱼凫湿地观水鸟翩跹,感受自然之美;于民宿露台诗兴大发,挥笔写下动人的篇章。有年轻作家不禁感叹:“丁老师,这儿民宿名如‘听风’‘望雪’‘江桥小筑’,如此富有诗意,住进来便让人忍不住想提笔创作。”遥想当年,这里还是穷山沟,如今竟摇身一变,成为了文学创作的“富矿”。
 
青山不老:笔尖与岁月同歌
 
        近三四年的夏日,我总会前往龙门山消夏,仿佛与它有了一场场夏日之约。有时,我会在宝山村广场,看着来自成都的大妈们欢快地起舞,那洋溢的笑容仿佛能感染每一个人;有时,我会在白水河畔,听老辈人讲述红军故事、彭县铜矿的激情岁月,或是朱德元帅1958年视察此地的往事,那些故事如同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宝山集团旁的浮雕,静静诉说着老书记贾正方带领村民创业的传奇历程。如今,水电站、度假区、乡村发展学院齐头并进,宝山村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镇里预计2025年接待游客600万,不少人正是为这方山水独特的“文化味”而来。
        那日,我静静地站在白水河边,看着松针悠悠飘落,缓缓坠入湔江,思绪也随之飘荡。我忽然有所感悟:我们这代人与龙门山相伴一生,从曾经扛枪守卫它的安宁,到如今执笔记录它的变迁,它早已成为城里人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这山,就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自然的慷慨馈赠、岁月的沧桑巨变与百姓的烟火生活。我愿继续与笔墨相伴,将龙门山的“六爽”、彭州的“立体山水”,都一一写入文字之中,让更多的人知晓:在成都的北边,有这样一座山,它藏着盛夏的清凉、千年的故事,更是康养避暑的人间仙境。(文章来源:四川省彭州市 丁穆松)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