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要闻 • 正文

川渝边界上 “1小时生活圈”破界生长

发布时间:  

7月31日上午10点,川渝高竹新区公交站,川渝20路公交车抵达站台。这条全长52公里、途经19个站点的交通线路,串联起渝北双凤桥枢纽站和川渝高竹新区,为勾勒川渝“1小时生活圈”添上清晰的一笔。

当天,邻水市民夏碧君搭乘这趟班车,从邻水县高滩镇马鹿村赶往重庆沙坪坝上班:“现在每隔半小时就有一班车,省时又省钱。”据了解,该线路开行至今,已运送沿线居民超100万人次。

经过5年深耕,川渝高竹新区构建的交通网络,跨越川渝边界,形成带动年产值超200亿元的“黄金走廊”。

这只是川渝高竹新区拔节生长的缩影。既是全国首个跨省共建新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试验区,也是成渝中部地区深度融合发展的“连接点”,当前,川渝高竹新区正在探索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打造毗邻普惠共享的“先行样板”。

看服务

“一扇窗”办两地事

跨省政务“零跑腿”

“以前办同类业务,动辄要跑三四个部门,耗上一整天。”近日,在川渝高竹新区政务大厅智慧办税区,重庆籍创业者舒小洪仅用半小时就办完跨区域税务登记变更。

2024年6月,税费征管服务中心迁入川渝高竹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川渝两地已统一 80项税费政策差异,另有38项在加速推进,极大提高“川渝通办”质效。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副主任周翔介绍:“群众只需一个平台便能通办两地业务,异地办税时长从3小时压缩至10分钟。”

如今,108项高频事项纳入“川渝通办·云综窗”服务平台,涵盖社保、医疗等多个领域。“园区内的川渝两地居民,均可实现医保服务事项一站办理。”川渝高竹新区政务大厅医保窗口工作人员刘瑶瑶介绍,目前已办理参保征缴、职工生育补贴支付等医保服务9100余件。

打通壁垒的改革探索还有很多。如川渝高竹新区颁布的全国首张跨省域货车通行证,就解决了“企业注册与市场分离、货车牌照与政策限制”的矛盾。

“以前我只能夜间开车进城,如果租用渝牌货车,单趟运输成本会增加上百元。”川渝高竹新区货车司机龚昌伦说,川渝货车“同标互认”在川渝高竹新区率先试点,让他省了不少事。

今年,同等“待遇”扩大至广安市,行政区划差异进一步破除。“我们明确了试点范围、严格准入条件。”川渝高竹新区警务中心民警甘萍告诉记者,截至目前,36家企业的103辆货车已获得通行证,每辆货车平均节约物流成本超10万元。

“这些改革成效,既改善了群众生活质量,也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广安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说。

看保障

产业布局“一张图”

生产要素“同城价”

“眼下,公司二期厂房正加紧建设,投产后产能将提升一倍。”近日,四川创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订单激增,车间设备昼夜轰鸣。该公司总经理周洪成介绍,目前正经历建厂以来最忙的生产旺季。不远处,四川迅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车间的40台注塑机火力全开,为长安汽车等重庆车企赶制配件。

五年间,川渝高竹新区绘就产业布局“一张图”,围绕成渝地区的汽车、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智能制造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都市近郊现代农业,构建起积极融入成渝的产业发展格局。截至目前,该区已入驻企业205家。

蓝图还在继续描绘。为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川渝高竹新区按照“成本就低不就高、政策就高不就低”原则,着力推动企业生产要素同城同价、一体供给。

“依托川渝高竹新区,首批申报的科技专项债已获批。”四川发展川渝合作产业园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招商专员张路介绍,公司已引进20余个重点项目,涵盖人工智能、无稀土磁阻电机、农业机器人等产业领域,该区政策不仅降低了公司各项成本费用,也助力企业拓展招商增量。

从川渝高竹新区产业区走出来,不到15分钟便来到国网川渝高竹新区供电服务中心。“我们主要为企业提供用电诊断书,把企业电费与全省同行对标,推广低谷储能、移峰填谷。”供电服务中心主任柏健笑称自己是“电力医生”。除了提前铺设电网,该中心每季度会对企业配电设备进行上门“体检”,出具隐患报告,助力企业实现生产不停、安全不漏。

为保障园区企业生产,川渝高竹新区推动要素供应跨省选择、同城同价,包括区域供水协同、城乡供水协同、强化燃气保障。“我们加强与范围内广安、渝北两家燃气公司的对接,按照价格就低原则,企业采暖季执行广安方气价,非采暖季执行渝北方气价。”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