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空中俯瞰悬崖上的汉源县古路村。正在修建的索道(圈内)将大大改善当地交通状况。
进出古路村的“骡马道”,险象环生。
古路村村支书骆云莲行走在一段滑坡地带。她从小在村里长大,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
汉源县古路村村支书骆云莲期待索道7月建成后,“悬崖上的村庄”能改变400年出行难历史
这个村子——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虽然闭塞,但早已名声在外,有“悬崖上的村庄”之称,也因“天边小学”而备受关注。“4·20”芦山地震三周年前夕,这里的“斑鸠嘴”一片繁忙——一条跨越峡谷的索道正在加快施工,力争在7月20日灾后重建启动3周年的时间节点前建成投运。
“当初给乡亲们许下的承诺,终于要实现了。”骆云莲告诉同行上山的华西都市报记者,“索道建成投运后,将结束村子400多年出行难的历史。”她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补了一句:“到时候,我也算对得起外婆的嘱托了。”
挑起重担
结束打工重回村庄 获信任全票当选村支书
骆云莲自嘲说,自己是因为“身体好、能走路”,才被推选为村妇女主任的,但村民们说,当时选她是因为“人年轻、聪明、有文化、有干劲”。称骆云莲“阿嘎”的,多是村里的老人,也有与她年纪相仿的姐妹。叫她“骆书记”的,大多是索道建设涉及各方的工作人员。而喊她“‘代表’(全国人大代表)”的,则是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不管叫什么,骆云莲都会欣然回应,再报以一个带着酒窝的微笑。这3个人们对她的称呼,其实有不同的来历。
“阿嘎”是彝族家庭中,对排行老二的女孩的称呼。1974年1月,骆云莲出生后,父母给她起了汉语名字后,也按传统给她取了个彝族名字“阿嘎诗且”。三姐弟中,骆云莲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唤作“阿依”,下面有个弟弟唤作“阿母”,而她便被乡亲们唤作“阿嘎”。作为被人叫得最多的称呼,“阿嘎”让她觉得很亲切。
在“天边小学”和邻村村小上完小学后,骆云莲到汉源一中上了初中,再到金口河的延风中学上高中。但刚上完高二,她得了一场大病,便休学回家了。一年多后,金口河办了一个地毯厂,尽管身体已基本恢复,但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她没有再继续学业,而是到厂里开始打工。又过了一年多,地毯厂经营不善关张,骆云莲回到了古路村。
在金口河期间,骆云莲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一个比她大8岁的汉族小伙。但因村里有传统,彝汉不得通婚,这段感情遭到全村人的反对。“我还是比较犟的,认准正确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在骆云莲的坚持下,家里最终同意了这门婚事。而骆云莲打破惯例后,当地彝汉通婚成为常态,如今这种情况已占到全村家庭的8成左右。
尽管只念到高二,但骆云莲已是当时全村学历最高的人之一。2006年,村里的妇女主任因年龄大、身体差请辞。“到乡政府开会要走5小时山路。”骆云莲自嘲说,自己是因为“身体好、能走路”,才被推选为村妇女主任,并兼任4组、5组村民小组长的,但村民们说,当时选她是因为“人年轻、聪明、有文化、有干劲”。
当选村妇女主任后,因为村两委成员年龄大、文化低,村里的日常工作大都落到了30出头的骆云莲肩上。2010年底,骆云莲62岁的父亲、担任村主任和村支书长达27年的骆国龙卸任,全村25名党员全票推选骆云莲为新一任村支书。此后,她便逐渐被人们称为“骆书记”,“刚开始还不习惯,但想到是大家的信任,慢慢地也就接受了。”
从“阿嘎”到“骆书记”,骆云莲用了27年,而从“骆书记”到“代表”,她只用了两年时间。2013年2月,骆云莲光荣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最大心愿
为乡亲们修条公路让悬崖上村庄出行不再难
有400多年历史的古路村位于高近千米的悬崖上,直到2002年才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骡马道”。“给乡亲们修条公路”是骆云莲最大的心愿。在52岁的古路村5组组长兰绍成的记忆中,骆云莲有3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件事,是为村里人解决户口问题。由于古路村长期“与世隔绝”,骆云莲当选村支书时,全村有26人没上户口,年龄小的才几个月,大的已经21岁。因为没有户口,他们无法上学,无法外出打工,甚至无法乘车。骆云莲挨家挨户走访,给村民们讲解相关政策,同时积极向上级汇报。沟通协调好以后,骆云莲又带他们下山办手续。3个月时间,她跑了20多趟,终于让这26人全部上了户口。
另外两件事,是给村里通电和硬化“骡马道”。这两个项目不是骆云莲争取来的,但却是她负责配合实施的。她领着乡亲们投工投劳,工程进展到哪里,她就住在哪里,最忙的时候甚至一个月没回过家。
在骆云莲努力下,村里顺利通电,骡马道也分三次完成了硬化,并在险要处装了护栏。“别看她是个女娃,干活路比男娃子都凶。”兰绍成说,几件事干下来,乡亲们都服气了。
但骆云莲并不满意,因为最重要的心愿还没达成。作为雅安市唯一不通公路的行政村,交通一直困扰着古路村。这里位于雅安、乐山、凉山三地接壤处,地处“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的四川大渡河大峡谷腹地,山下是改造一新的省道306线,还有成昆铁路长河坝火车站,而火车站旁的“一线天”桥也颇有名气,曾出现在范冰冰主演的电影《观音山》中。
然而,独特的区域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背后,是摆在面前“最后一公里”的无奈。
有400多年历史的古路村,位于大峡谷旁一处高达近千米的悬崖上,从山下到山上只有一面绝壁,根本没有路。以前,村民们不得不靠砍扁担藤,连起来铺下悬崖,中间再夹上木棍,制成木梯供人上下。上世纪60年代建设成昆铁路时,铁道兵见村民进出山困难,便帮忙将木梯改成了铁梯。2002年,当地人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路,可以通行骡马,故称“骡马道”。
尽管在安全性、便利性上,如今的“骡马道”较之前已经大有改善,但单边平均3个小时的攀登时间,依然是造成村民们生产、生活不便的根源。4月6日随骆云莲上山当天,华西都市报记者去到最远的5组足足花了5个小时。
山坡上,4岁的马玉豪和5岁的李晓琼在玩着“躲猫猫”的游戏,因为上山下山不方便,他们没有上幼儿园。
“我一直想给乡亲们修条公路。”骆云莲说,这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兑现承诺
借助灾后重建机遇 弃公路修索道打破瓶颈
骆云莲赞同专家组的意见,认为不修公路更利于保护古路村,而修建索道则利于发展古路村,古路村可以走出一条乡村旅游的新路子。有了梦想,但骆云莲却不敢轻易说出来。“一个村支书能有多大能耐?”她担心说出来要么成为笑料,要么让乡亲们失望。直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突然觉得此事有了解决的希望,“我给乡亲们说了这个想法。当时没有一个人笑话我,有人甚至激动得差点哭了。”
就在骆云莲准备争取项目时,“4·20”芦山地震发生了。尽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村里老旧的房子损毁严重,全村有42户的房屋需要重建、56户需要加固维修。
农房重建很快启动,所需建材大多靠骡马拉上山,“一头骡子一次拉200斤。”
重建的艰辛,更坚定了骆云莲修公路的想法。她找到汉源县交通运输局反映情况,不久便有专家来考察,拿出了古路村修公路的初步方案,估算总投资要4600多万元。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她拿着方案找到领导。两会结束后不久,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派人来进一步考察,重新拿出了一个估算总投资3800多万元的方案。
就在村民们翘首期盼时,事情突然发生了转折。“不修公路了,直接修索道。”骆云莲回忆说,专家组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实地考察后,认为修索道对古路村而言才是科学和长远的选择。第一,古路村人口不多,运输货物以农产品为主,一条索道足以满足运输需求;第二,古路村的特色是“古”和“险”,修公路会破坏古路村的特色,使其失去神秘感后沦为平庸。
彼时,凭借崎岖险峻的“骡马道”,“悬崖上的村庄”声名远播。每逢节假日,驴友慕名而来,村民们自发搞的乡村旅游已颇具特色。
“决不能让村民们因修路而返贫。”深入调研和思考后,骆云莲越发赞同专家组的意见,认为不修公路更利于保护古路村,而修建索道则利于发展古路村,古路村可以走出一条乡村旅游的新路子。
乡亲们也逐渐接受了这个方案,并开始感受索道带来的便利。4月6日,村里一位老人去世,家人为她举行葬礼。几千斤物资通过施工索道,从对面通公路的山头,几分钟便运到了“斑鸠嘴”。如果是以前,这需要动用几十头骡马,在绝壁上走上两三个小时。
那天,骆云莲也在现场,施工索道运物资的时候,她想起了已去世的外婆。那是第一个倾听她筑路心愿的人。
“她说相信我能做到,叮嘱我一定要努力去做,还说修好后要去走一走。”骆云莲说,她说的话如今做到了,但外婆的话却永远无法实现了。2015年3月5日,她在京出席两会期间,82岁的外婆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对话骆云莲
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比自己挣钱更重要
4月20日,芦山地震三周年纪念日这天,记者拨通了骆云莲的手机,和她进行了一番对话。
华西都市报:大家对你的3个称呼中,你最喜欢哪个?
骆云莲:阿嘎。叫的时间最长,叫的人也最多,听起来亲切。对“骆书记”这个称呼,我一开始是排斥的,因为不愿意干这个村支书。
华西都市报:你曾不愿意当村支书?骆云莲:是啊。1995年结婚后,我和很多人一样离开了古路村。2004年山下修水电站,我和爱人回来到工地上做点小工程,一年有四五万元收入。2006年,让我当妇女主任,我其实很不情愿,因为一个月补贴才200多元。2010年底,让我当村支书,我也是不愿意的,爱人希望我去帮他。但父亲给我说,做人不能光顾自己,更不能掉到钱眼里,既然有能力,就要带领大家致富。我答应说,那就再坚持几年。
华西都市报:大家都觉得你干得还不错。你后悔过吗?
骆云莲:如果说干得不错,这主要得益于好的政策。就拿修索道这个事情来说,要感谢“4·20”灾后重建和扶贫攻坚的相关政策。
我其实也没什么后悔的,看到心愿终于要达成,觉得之前的付出都值了。现在想起来,觉得父亲当初说的是对的,能够为乡亲们做点事,比自己挣点钱更重要。
华西都市报:上任这几年,村里变化这么大,是不是工作更有信心了?
骆云莲:应该说,我对村里以后的发展更有信心了。从个人而言,我还是想早点有人来接班。这个村支书干起太累了,我经常感到很疲倦,现在的年轻人比我强,希望有能力的人来干,给村里带来更好的发展。
古路村“交通史”
以前
古路村村民不得不靠砍下扁担藤,连起来铺下悬崖,中间再夹上木棍,制成木梯供人上下山。
上世纪60年代
建设成昆铁路时,铁道兵见村民们进出山困难,便帮忙将木梯改成了铁梯。
2002
当地人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路,可以通行骡马,故称“骡马道”。
2009-2014
当地投入资金,分段对骡马道进行了硬化,并在险要处安装了护栏。
2015.8
一条跨越峡谷的索道正式开始施工。它一头连着古路村“斑鸠嘴”,另一头连着马坪村“二道坪”。建成后,人们可乘索道抵达二道坪,再乘车沿公路下山。
2016.7
索道将力争在7月20日灾后重建启动3周年的时间节点前建成投运。华西都市报记者丁伟 摄影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