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中国乡镇网
迎来高铁时代,人们乘坐动车早已习以为常。但或许你不知道,高铁车厢的地板、各种内饰板,所用的竹材竟来自上饶县华坛山的一家竹业公司;或许你更不知道的是,这家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竹业公司老板却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叫徐冬莲,被当地人称为“毛竹皇后”。
徐冬莲年轻时摆过地摊、开过饭店,如今的竹业公司,每年能带动周边400余名留守妇女、老人和残疾人致富。近日,由上饶市妇女联合会、上饶日报社举办的 “2015年十佳女企业家、十佳女创业者评选活动”在全市展开。作为女企业家优秀典范,经上级组织推荐,徐冬莲跻身进入“十佳女企业家”候选人行列。
异乡创业山穷水尽
坚守诚信柳暗花明
笔者来到上饶县华坛山镇姜村村,在机器声轰鸣的毛竹加工厂内,见到了正在指导工人如何编织毛竹席子的徐冬莲,她向记者谈起了自己的创业经过。记者了解 到,1970年,徐冬莲出生在华坛山镇一户普通的村民家里,七兄妹她排行老六,一家人全靠做木工的父亲养活,生活拮据。1989年,为了让家里尽早摆脱贫 困,并资助哥哥姐姐们上学,初中毕业的徐冬莲毅然选择辍学,独自一人去了广东梅州打工。
初到广东,瘦弱的徐冬莲开始为自己从事哪一份工 作而苦恼。“如果是去工厂打工,每个月只能赚到固定工资,根本不够资助家人上学。只要能找到工作,再苦我也不怕,我只想让哥哥和姐姐有学上。”徐冬莲告诉 记者,放弃去工厂当一线工人的念头后,她白天在人才市场求职,夜深了回到破旧的合租房休息。“合租房马路对面的工地通宵施工,机器轰鸣声吵得我睡不着觉, 那时候真的很难熬。”徐冬莲回忆道,因为睡眠质量差,导致她精神状态不佳,影响到她的面试。有一次,徐冬莲在参加某外贸企业面试时,还被面试官以“精神萎 靡,看不出有工作热情”为由,将她拒之门外。同时,受到学历的限制,多数高薪工作和她无缘,符合要求的工作收入又不高,徐冬莲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境地。
在繁华的都市里,因为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徐冬莲为自己的前途,哥哥和姐姐的学费而苦恼。一天夜晚,求职失败的徐冬莲和往常一样走 回合租房,途经一条购物街时,看到街道两侧的商铺、地摊生意红火,她萌生出自己摆摊挣钱的想法。下定了决心,徐冬莲拿出全部积蓄进购了一批女装,开始在人 来人往的夜市街摆地摊。徐冬莲摆起地摊后,因为待人热情,加上进购的女装款式新颖,她的摊位生意越做越好,第一个星期的收入就接近200元,抵上了普通工 人一个月的工资。
徐冬莲虽然通过摆摊赚到钱,却招来了部分同行的嫉妒。为了赶走徐冬莲,少数服装摊贩耍起了“阴招”,四处造谣她态度恶 劣、服装存在质量问题,并恶意捏造出一些顾客投诉的例子,严重影响到了徐冬莲的生意。虽得知摊位生意越做越差的真相,徐冬莲却不知该如何是好。虽多次尝试 做正面宣传,却全部以失败告终,徐冬莲产生了放弃摆摊的念头。虽然心灰意冷了,但是她对待顾客依旧热情,拾到顾客的BB机会主动归还,顾客多给了钱也及时 还清。依靠诚信经营,顾客们记住了徐冬莲的微笑,不再相信和徐冬莲相关的谣言。谣言不攻自破,徐冬莲摆的地摊又有了生意。通过这个摊位,徐冬莲不但帮兄妹 们赚到了学费,还在两年里攒下了近3万元的积蓄。
返乡发掘毛竹商机
为创业勤学工艺
1991年,徐冬莲意识到,摆地摊虽然生意红火,但并不稳定,不是长久之计。经过市场调研,徐冬莲看中了浙江温州的餐饮市场发展前景,遂放弃了经营2年 的摊位,带着全部积蓄来到温州开饭店。因为有了经商的经验,徐冬莲顺利地融入了生意圈子,快速在温州餐饮市场站稳脚跟,已结婚生子的她过上了相对舒适的日 子。
逢年过节,徐冬莲都会从浙江回到江西老家。徐冬莲注意到,虽然家乡的经济状况和沿海城市相比差距大,但山上的毛竹资源却是非常丰 富。徐冬莲说:“在温州,我看到有好几家卖毛竹产品的公司,生意都特别好。我一想,华坛山有那么丰富的毛竹资源,我也可以回家乡创业卖毛竹呀!”1996 年,和丈夫金明发商议后,下定决心返乡创业的徐冬莲先到了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找当地的竹业加工师傅学习技艺。
要做出质量过硬的毛竹产 品,对毛竹原料的采伐、目测分级、篾条加工和编织工艺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掌握这些技术,徐冬莲将饭店的生意全部交给丈夫,自己跟着师傅游走在原料地、加 工间和工艺厂之间,埋头苦学。初学时,靠着对未知事物的新鲜感,不论是对毛竹产品质量的分级筛选,还是对高强度的毛竹加工工艺的掌握,徐冬莲都积极学习实 践,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新鲜劲一过,面对每天一成不变、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徐冬莲和其他学徒渐渐倦怠,学习效率大不如前。
到了月底,徐冬莲从衢州回到温州,在家中向丈夫抱怨学习技艺的枯燥。“老公听完她的抱怨,并没有怪她懒散,而是说家和饭店有他照顾,让她为了这个家、为 了家乡的毛竹产业,一定要认真去学,学成了才能做事业。”在丈夫的鼓励下,徐冬莲回到衢州,继续跟着师傅学习。不论是采伐原料还是篾条加工,当一些学徒躲 在师傅不注意的地方偷懒时,徐冬莲则坚持学习,让师傅对她的这份专注刮目相看。熟能生巧,经过不间断的学习和实践,徐冬莲学会了师傅传授的全部技艺,是第 一个出师的学徒。学成归来,徐冬莲和丈夫商议后,转让了温州的饭店,带着8万元积蓄回到华坛山镇,办起了竹业加工厂。
苦心经营毛竹变“金竹”
产品用到高铁船舶上
回到华坛山镇,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没有原料来源,徐冬莲就自己在华坛山及周边寻找优质毛竹源地;没有加工厂,徐冬莲就把自己家改装成加工产品的厂房;没 有销售渠道,徐冬莲充分发挥自己曾在温州、广州积累的人脉,和数家毛竹产品公司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准备妥当,这家小小的毛竹加工厂开张了。创业初期,天还 没亮,徐冬莲和丈夫就要起床,带上两名雇来的工人,先是将一整段毛竹加工成竹条,再用双手把竹条编织成精致的竹席。一天下来,大家最少能做出10张竹席。 有时候,为了赶在期限时间内完成订单,徐冬莲夫妇还要通宵做工,工人们熬不住睡着了,徐冬莲和丈夫仍扛着倦意,继续赶制竹席。“事业一开始很艰难,当初自 己能坚持下来真的很不容易。在丈夫的支持下,事业很快有了起色。”徐冬莲告诉笔者,经过一年的经营,她赚到了3万余元的净收入,这让当地仍靠种田、打零工 为生的乡亲们羡慕不已。
1998年,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徐冬莲购入了数台专用加工机器,加工效率大幅提升,产销量也迅速攀升。“原先做 个竹席要半天时间,有了专业机器半小时就能做好,效率大大提升。”徐冬莲告诉笔者,随着产业越做越大,她的营销业务也持续火爆,安徽霍山至信竹业、浙江诸 暨光裕竹业等10多家大型竹木企业,都先后和她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其中,安徽霍山至信竹业是中国竹业十强企业之一,生产的重组板材供给高铁、船舶、汽车制 造业并出口海外,用“上饶竹”制成的竹席,就是这家公司制造重组板材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之一。
“高铁车厢用的地板、各种内饰板就是用竹席 为基材制造的重组板材。”徐冬莲告诉笔者,将“上饶竹”制成的竹席送到安徽霍山至信竹业进行加工制造时,竹席与其他材料复合后,经专业的烘干、浸胶、压 制、蒸汽高温成型以及单覆膜、双覆膜等复杂的工艺,制成各种规格和品质的重组板材,具有变形小、硬度高、柔性好和耐腐蚀等特性。笔者了解到,徐冬莲的毛竹 产业自2003年和安徽霍山至信竹业建立起合作关系后,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到2012年,徐冬莲的竹业公司月产竹席近2万张,年产值200多万元。 2014年,年产值更是超过了2000万元,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的毛竹加工企业。
不忘助残扶弱
展翅未来规划最美宏图
2014年,在华坛山镇党政领导的支持下,徐冬莲办起了上饶县富邦毛竹专业合作社,华坛山周边近400名村民加入了她的合作社。徐冬莲帮大家选购设备, 培训技术,统一销售渠道,把华坛山的毛竹加工业做得红红火火。“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大多是老人、妇女和残疾人,他们需要一个赚钱的工作。”徐冬 莲说,为了带领留在村里的乡亲们致富,她先后指导村民办起了近百家大大小小的毛竹加工厂,造就了一批竹业“小老板”和能工巧匠,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笔者了解到,徐冬莲的富邦毛竹专业合作社员工以妇女、老人居多,其中也有残疾人。自幼患了小儿麻痹症的郑德友,就是一位在徐冬莲带领下致富的典型。郑德 友虽然双脚残疾,但他和妻子缪丽凤搭档,在家操作一台编织机做竹席,两人的月收入超过8000元。笔者了解到,与郑德友一样得到徐冬莲资助,办厂获得丰厚 回报的村民,在华坛山镇超过了20家。“竹席加工简单易学,工资计件,不误农时又可兼顾家务,所以很受村民欢迎。”徐冬莲说。
上饶县扶 贫与移民办主任向笔者介绍说:“徐冬莲的创业经历,让我们读懂了她践行的真诚扶贫,明白了她创办富邦毛竹专业合作社的初衷。我们支持她把竹业加工和毛竹种 植事业做大做强,成为县域经济的一张绿色名片!”华坛山镇党政领导也对徐冬莲事业上给予扶持,帮助她落实扩大生产的场地和厂房;在政治上关心她的进步。笔 者了解到,在2014年,徐冬莲当选为上饶县第十六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荣获全县“三八红旗手”称号。2015年,她以突出的贡献再获“中国乡村旅游致富 带头人”荣誉。
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徐冬莲表示,她将继续扩大加工厂的规模,并尝试开办竹制品工艺厂,帮扶更多留守妇女、老人和残疾人 入厂工作。以妇女就业为主体,设计具有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竹木工艺品,带动留守妇女二次创业,助推乡村特色旅游。除了扩大毛竹产业规模,徐冬莲还计划将产业 多元化,以“农家乐+毛竹厂”的经营模式,帮扶更多乡亲踏上致富路。徐冬莲告诉笔者,华坛山除了毛竹资源,其他的特产也不少:纯天然的蜂蜜、葛粉、山茶和 米糖等,都是可以发掘利用的资源。“办起了农家乐,这里更多的资源都可以利用起来,可以使更多的乡亲找到工作,帮扶的范围就会扩大很多。”徐冬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