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乡村旅游 • 正文

“宦游”“漫游”--古代就有超级“驴友”

发布时间:  中国乡镇网

最近,微信上朋友转载了一副“驴友对联”。上联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路上那么堵,想想都痛苦!下联:钱包那么小,哪都去不了;景点那么贵,问问都心碎!调侃中,也表达了多数“驴友”的心态:穷人嫌贵,富人嫌堵。但即使这样,很多“驴友”仍然乐此不疲。

其实在古代中国,各类“驴友”一样喜欢折腾,不怕苦不怕累。走水路就坐船,当然不是游轮,而是各种小舟;走陆路就坐轿骑马,或干脆迈起大脚丫子步行。没有汽车、高铁,更没有飞机,除非梦里模仿神仙腾云驾雾。

QQ截图20161213135136

北宋东京矾楼夜市

官吏宦游:看起来很美

当官是个技术活儿,更是个劳累活儿。

为官避嫌,异地任职,这一向是历代官场的基本规矩。升官,要跑路,从甲地到乙地,水路陆路山路,车船马轿长途,屁股受罪,脚板起茧;若遭贬谪,更得跋涉千万里,待遇极差,还遭人折磨,从春到冬,终抵苦寒之地,三魂已丢了两魂。

这漫漫旅程,名字挺“牛”——宦游——官员旅游,看起来很美,实际上,谁苦谁知道。

西汉张骞是宦游界的“大拿”。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带100多人出使大月氏。大月氏在哪呢?就是现在的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张骞从长安出发,经陇西,穿河西走廊,出阳关,走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过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一带),终于抵达大月氏,行程几千公里。即使到了大月氏,张骞也不能闲着,皇帝布置的考察任务得完成。山川地形,风土民情,土特产品,政治军事,都必须了解。其间,还跑了趟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盼星星盼月亮,终于要回家了,张骞一行人取道葱岭(原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的总称),从祁连山过羌人区,进入陇西,直到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才见到了长安的阳光。这一来一回,近13年的时光溜走了。

古代交通工具落后,水行比陆行更安稳,更省钱。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年近六十,被贬往英州(广东英德)。按照宋代贬官制度,被贬官员应立即离任,不须交代,不得逗留。苏轼接到命令,便赶紧“带家属数人前去”。其时,苏轼“忧悸成疾,两目昏障,仅分道路。左手不仁,右臂缓弱”,身体太差。老苏在《赴英州乞舟行状》里诉苦,走陆路可“日夜奔驰,速于赴任”,可惜咱身板不争气,人穷志短,没钱买马。而且“若强衰病之余生,犯三伏之毒暑,陆走灾荒四千余里,则僵仆中途,死于逆旅之下理在不疑”。意思是,从定州到英州那么远,“灾荒四千余里”,走陆路的话,可能“犯三伏之毒暑”,估计还没到,老命就交代了,所以选择坐船赴任。

但坐船有风险。南宋周必大曾写《乾道庚寅奏事录》,记录乾道六年(1170年),从家乡庐陵赴杭州奏事的行程,历时 83 天。某日在长江,起初“风正,扬帆而下”,午后却“风猛而横”,次日又“北风未止”。当船行运河中,遇“南风打头,牵挽者泥淖没骭”,“逆风牵挽进寸退尺”,船行维艰。

北宋张舜民赴郴州任时,在长江逆水而上,一日“风逆,循北岸纤行”。次日仍“循丁家洲北岸牵行”。从铜陵以上逆风“牵行可四十里”,在池州又逆风,“循东岸挽行可四十里”。

周必大《归庐陵日记》里也记载了陆行之难。隆兴元年(1163年),周必大被罢官,从杭州回庐陵,中途绕道去宁都看望姐姐,便从贵溪南下金溪、南城、南丰、广昌、宁都,再经赣水北行,迂回数百里,多选择行程更快的陆行。周必大先把妻孥送到宜兴的外舅家,然后率诸仆南行。原计划从余杭“欲便道趋桐庐”,“值盛暑,雇夫懦弱,数步一息,急改涂之富阳县”。在寿昌县,“终日冒大雨,皆告惫”;在南丰县,“极暑,疲惫,几不能出语”。

当然,宋朝官员待遇优厚,通常陆行不是骑马,而是雇轿。乾道八年(1172年),范成大从繁华的苏州到荒凉野蛮的广西任职,“陆行,发余杭”,亲戚送别时,皆“呜泣且遮道,不肯令肩舆遂行”。途经江西宜春,“舆夫行泥中,则浆深汩没;行石上,则不可着脚”。待到湖南储州市,只好“舍舆泝江”,坐船去也。

虽然一路艰辛,但也一路风景。张舜民赴郴州途中,每泊一地皆有游览:宿州符离北郭刘氏园、洪泽口龟山寺、泗州普照寺、淮南太平兴国观、山阳紫极宫、召伯埭召伯祠、润州甘露寺、江宁府石头城、岳州岳阳楼、潭州岳麓书院、衡州衡山等名胜无不观览。范成大自杭州赴广西及自成都赴杭州,也是一路游览,游滕王阁,登南岳衡山,观乐山大佛,登峨眉山,在叙州看黄山谷笔迹,在夷陵县看欧阳修祠堂,在东坡雪堂追怀苏轼足迹。

官员虽艰,但更苦的却是抬轿子的轿夫。为此,范成大还专门写下《骖鸾录》,倾诉他们的苦衷。

一边折腾,一边享受,宦游,真是让人爱恨交加。

QQ截图20161213135149

明代张复《潇湘八景图》

士人漫游:提笔即成诗

先看:“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作者李白。再看:“送君登黄山,长啸倚天梯。”还是李白。又看:“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仍是李白。

这些金光闪闪的诗句,都出自这个大半辈子都在各地漫游的浪子。李白少长巴蜀,出蜀游,遍于诸侯,历抵卿相,奉召入京,敝富贵,寄情山水,误投永王,得罪流放,病逝当涂。这是他一生的写照——大把光阴基本用来折腾了。当然,正是由于他的“折腾”,才有了《登太白峰》、《登黄山凌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登峨眉山》等名篇佳作。

历史学家司马迁,从二十岁起,为“史记”而漫游,到过庐山、会稽,在汩罗江凭吊过屈原,在曲阜参观过孔子“庙堂车服礼器”,游历过刘邦起兵的丰沛,去过魏都大梁,瞻仰过信陵君门客侯嬴看守过的“夷门”,足迹遍布十几个省。

杜甫,也是从二十岁开始漫游,前后三次,历时十年。第一次到吴越,不满足,感叹“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壮游》)。第二次,到燕赵,并与李白、高适结成三人帮,呼鹰逐兽、裘马清狂了一段时间。第三次,和李白同游齐赵,“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遣怀》), 每到一地,二人“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交情极好。

孟浩然一生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举荐未果,于是便开启了闲居、漫游模式,他到过洛阳、越中、淮扬、湘桂、豫章、巴中等地,也留下诸多诗篇。王昌龄、王之涣、陈羽曾赴边疆漫游,高适、岑参、李益曾在幕府为官,军政闲暇,也利用职务之便冶游。

袁宏道,1597年辞官,将家人送往无锡后,独自漫游。先赴杭州,游历西湖,继而去会稽、绍兴、禹穴、兰亭,又溯新安江游览黄山。他欢快地提到,自己“乍脱官网,如游鳞纵壑,倦鸟还山”。他一路交游文友,诗酒唱和。他与陶周望、虞长孺等人谈文,与江仲嘉、梅季豹、潘景升、方子公等人谈诗,与云栖、戒山、湛然、立玉等僧侣谈禅,精神上的放松,让他连呼“快活不可言!不可言!”

翻一翻《全唐诗》、《宋词选》之类的书,时至今日,当年那些伟大的诗人们,在各处景点留下的作品数不胜数,其水准让千年后的文人顶礼膜拜。

百姓穷游:在节庆欢聚

宋朝商品经济发达,两个都城开封和杭州都可以说是不夜之城,甚至出现了团结安定、士民联欢的场面。城里坊市合一,营业时间、地点没限制,夜市三更未了,早市五更开场,间有鬼市,甚至还有跳蚤市场、快餐店铺,大冬天刮风下雪也从不歇业。

这是富人的天堂,也是百姓的福地。

开封最热闹的马行街夜市,街长数十里,灯火明亮,如同白昼,遍布铺席商店,还夹杂着官员宅舍。一到晚上,车马拥挤,人头攒动,不逊色于电气时代。

开封最有名的州桥夜市,就是《水浒传》里杨志卖刀的地方。州桥附近店铺林立,有金银铺、彩帛铺、鱼行、肉行、工艺用品社、珠子铺、果子行、酒楼、饭店、香药铺、杂货铺等等。

如果徜徉于杭州街头,古代的“驴友们”也一定会口水连连:戈家蜜枣儿、官巷口光家羹、寿慈宫前熟肉、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涌金门灌肺、中瓦前职家羊饭、杂卖场前甘豆汤……解馋零食、饮料,果腹的炖肉拌饭,都不够嘴巴忙活的。

另外,宋朝也有“黄金周”:春节放假7天(一般是大年初一前后各3天),元宵节放假7天,加一块儿接近半个月。

从正月初一开始,开封府通知允许关扑(商品交易时赌博的一种)三天。举凡食物、蔬菜、鸡鸭鱼肉、水果、鲜花、木炭、绸缎、珠宝、化妆品、衣服、鞋子、梳子、帽子、玩具各类百货,甚至酒楼的饭卡酒牌,都可以参加关扑。

初一之后,皇帝要选高水平武将,到南苑射猎一天。中间还有各种繁杂的仪式,到正月十四,皇帝去五岳观迎祥,亲王宗室、太尉执宰、侍卫官前呼后拥,上千人加班。当然这也给百姓提供了娱乐机会,能免费观看皇家仪仗队,但不准大声喧哗,“有高声者,捶之流血”(《东京梦华录》)。

正月期间,开封沿街搭起彩棚,享有自由时间的百姓,在御街(皇宫正南的大街)一带,可以看灯会,欣赏歌舞百戏,遍地喧哗,声震十里。吞铁剑、玩木偶、演杂剧、说书、吐五色水儿、炼丹、弹琴吹箫、驯猴甚至驯鱼、驯蚂蚁、驯蝴蝶……各色艺人,那叫一个热闹。

终于等到正月十五元宵夜,皇帝一大家与民同乐。听戏、唱曲、魔术、杂技,一直玩到天亮。

明清两代的北京城也热闹非凡。明代朱棣朝,皇帝在东华门王府街东至崇文街西,开辟灯市,长达两里,从正月初八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七才结束(《燕都游览志》)。灯市所售,无所不有,主要是妇女购买的纨素珠玉,贵戚购买的华丽装饰品。此外,就是一些杂器、饮食与仿古铜器。《帝城景物略》记述东华门的灯市,不管贵族还是平民,都挤在一块儿,青春少女和半老佳人都穿着白绫衫,结伴看灯,大街上人声鼎沸,摩肩接踵。

除了京城,各地民间灯市也不遑多让。张岱写绍兴灯景,不管有钱没钱的人家,都挂灯庆贺。木棚上挂大灯笼,叫“呆灯”,上面画“四书”、“千家诗”之类故事,或者写灯谜,供路人猜射。庙门前高台鼓吹,小街曲巷的空地,跳“大头和尚”。城中妇女、乡村夫妇,东穿西走,步行看灯;而那些没事儿的人,则坐在门前,嗑瓜子,吃糖豆,闲眼看人,在他们的眼中,互相都成了风景。(黄亚明)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