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总让人魂牵梦绕。过去家住重庆市綦江区三角镇红岩村熊家点的刘宁春搬到镇上居住20多年,一直眷恋着家乡那片大山。这不,已经57岁的老刘重回大山创业,开启了镇上到山上“两点一线”的劳作生活模式。
发现“聚宝盆”,做起包赚不赔的生意
老刘老家是市级自然保护区老瀛山的核心地区。老瀛山有鬼斧神工的丹霞地貌,距离老刘家不到3公里的莲花保寨,有保存完美的恐龙遗迹化石群。因此,老瀛山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
上世纪90年代,因为保护森林退耕还林,老刘家里的土地都变成了林地。加上儿子又要到镇上读书,老刘举家搬迁到了山下的三角镇上。
老家山清水秀空气好,老刘一直割舍不下,老家的土墙房子也因此保留了下来。
儿子初中毕业不需要老刘照顾了,他就每天骑着摩托车回到山上散养一些土鸡、土鸭。
本来是闲下来搞起玩,不曾想给老刘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原来,在山林中放养的土鸡土鸭,啄虫子,饮山泉,自由活动,长得健健康康,从未发生疫情,还省了老刘一大笔饲料钱。
那些到大山里穿越驴行的城里人,走到熊家点,总喜欢带些老刘的土货回去。即使价格比市场上每斤贵好几元,这些城里人也认为值。
剩下的少量土鸡土鸭、鸡蛋鸭蛋,老刘捎带回镇上,也被识货的熟人、朋友竞相抢购。
土货不愁销,老刘每年扩大规模,200多亩山林每年要养鸡1000多只,居然也供不应求。
由于养殖成本低,一年下来,老刘一查银行卡,账上居然有10多万元。
发现老家是个“聚宝盆”,这更加坚定了老刘重回大山信心,他要将这项包赚不赔的生意做大做强。
来了“偷鸡贼”,养鸡不成倒蚀一把米
去年年初,老刘养的土鸡土鸭更多了,他计划一年再多挣个两三万。
然而,让老刘意想不到的是,这项包赚不赔的生意突生变故。
去年9月,老刘发现从山林里捡回鸡蛋的数量明显下降,而且,房子四周,经常看到成堆的鸡毛。
“有贼?”老刘大吃一惊,这平静的山区民风淳朴,贼从何而来?老刘百思不得其解。
老刘开始每天清点存栏土鸡的数量。不数不要紧,一数吓了他一跳,明明应该存栏50多只鸡,却少了一半。
更奇特的是,鸡棚里的鸡以每天一只的频率在继续减少。
早在几年前,区农委技术人员指导老刘在养殖场四周装上了视频监控。老刘觉得这些家伙就是个摆设,没啥实际用途。
这次,这套监控系统帮他认清了“偷鸡贼”。
回放视频,老刘发现几只比家猫大的家伙,几乎每天凌晨两点左右就会“登门拜访”,抓住一只肥鸡饱餐一顿后,悠哉悠哉地重返森林。
老刘赶紧把自家养的鸡全部转移寄养到附近亲戚家的鸡圈里。
他想找人安装猎捕动物用的夹子,尽快把“偷鸡贼”悉数擒下。可转念一想,“万一那些家伙是国家保护动物呢?我岂不是犯法?”
虽然痛恨“偷鸡贼”,多年在老瀛山自然保护区生活,老刘懂得国家保护动物不能捕杀的道理。冷静下来后,他决定找林业局专家来看一看。
再获“金点子”,改养蜜蜂照样挣大钱
3月4日,綦江区林业局从事多年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刁永华来到刘宁春的老房子,帮老刘抓贼。
虽然电脑屏幕上回放“盗鸡贼”的画面是黑白的,但刁永华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
“我以前还在视频监控里发现一种体型更大、体毛较乱的动物,不知是什么东西。”老刘说。
刁永华告诉刘宁春,那动物有可能是更为珍贵的云豹。
既然是保护动物,肯定不能捕杀了。换句话说,老刘规模散养土鸡的创业计划不得不宣告终止。
看见老刘心有不甘,刁永华点拨他,豹猫回来了,说不定还有云豹,说明老瀛山环境越来越好。山上植被丰富,四季有花,搞生态蜜蜂养殖也是不错的出路。
其实早前,老刘就一直小规模饲养了一些蜜蜂,只是将精力集中在养鸡养鸭上了,蜜蜂没有大规模发展。
这次,老刘养鸡不成,又打起了扩大蜜蜂养殖的主意。
“现在,我已经有30桶蜜蜂了。”老刘乐滋滋地告诉记者。
伺候蜜蜂比伺候鸡鸭轻松,挣钱效益一点儿也不差。老瀛山纯生态蜂蜜如今价格卖到了每斤150元,老刘的算盘早就盘算好,把这群小宝贝伺候好,一年挣个十万八万的肯定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