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农村经济 • 正文

桂林: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助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

发布时间:  中国乡镇网

 
 
 
 龙胜乡村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笑开颜。


灵川1号工业园花桥家具生产线上的工人操作雕花机器。


 恭城桃花渐成当地特色。


灌阳黑布李颇有名气。


资源河灯节作为当地特色节庆活动,越来越受到关注。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也是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拉动全市经济前进的重要“马车”,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调优结构与扩大增量并重,大力扶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各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足特色文章,如今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已保持领先,总量占到了全市GDP总量的三分之二强,为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县域工业经济不断做大做强
 
  县强则市强,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据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市地区生产总值386.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0%;全市17个县区中,12个县区生产总值高于全市平均增速。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必由之路。
 
  在平乐县工业集中区中联智能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工地,十多辆大型挖掘机、铲车干得热火朝天,推土机、运土汽车来回作业,一片繁忙的景象。今年以来,该县强力开展“工业突破年”活动,带动全县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一季度6项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市前列。
 
  平乐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拥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规模以上企业达46家,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接近60%,占GDP的20%左右。但近年来,平乐工业却成为制约全县发展的最大瓶颈和短板。市委、市政府提出“重振桂林工业雄风”战略决策后,平乐县全面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大力开展“一推两战三年”专项活动,狠抓园区建设,狠抓工业项目,狠抓产业集聚,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市荔浦县、灵川县,近年来也加快了工业发展的步伐。
 
  荔浦县是广西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县域之一,目前全县有民营企业65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7家,初步形成了衣架家居、食品、五金制品、生物制药、印务包装及新打造的光电科技等六大产业。该县近年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和发展生物提取、新能源、光电产业等新兴产业,打造“月亮引领”、“繁星闪烁”的企业发展新格局。成功引进投资12亿元的荣事达、投资9亿元的美亚迪两个光电产业项目,美亚迪项目已于本月投产。这两大项目完全投产后,预计产值可达70亿-80亿元,税收可达4亿-5亿元。
 
  灵川县依托高铁交通枢纽优势,以八里街工业园区建设为主战场,加快推进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建设,商贸物流、智慧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快速发展,打造现代工业百亿元产业园区。数据显示,2016年,灵川八里街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8.26亿元,占全县规模产值的95.66%;实现税收5.6亿元,解决就业3万人,成为灵川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园区内的华信制药、广陆数控、金山化工等企业的产品成为国内行业内标杆,产品远销海内外。
 
  我市各县通过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狠抓特色工业项目,工业经济不断做大做强。
 
  现代特色农业鼓了农民腰包
 
  县域作为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涵盖城镇与乡村,兼有农业与非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现代农业成了加速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全市经济总量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走进灵川县橘红甘棠江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这里有古香古色的橘颂亭,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淡淡的远山、无边的橘林、林中别墅小洋楼村庄、蜿蜒的沟渠、彩色休闲步道,好一幅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美好画卷。
 
  据了解,该示范区覆盖潭下镇、九屋镇两个镇的6个村委28个自然村,核心示范区5000亩,拓展区10000亩,辐射区10000亩。主要品种有砂糖桔、南丰蜜桔、二月蜜桔、脆蜜金桔等,年产量4万多吨。农民人均纯收入核心区比拓展区高10%以上,比辐射区农户高15%以上,比所在乡镇农户平均高30%。
 
  “别的村子的人忙着出去打工,我们村里还得招人来打工呢,我们村95%的人都建起了小洋房,70%以上人家都有小车。”潭下镇合群村委一村民高兴地说。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漓江、湘江、资江、桂江“四大流域”和西部山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大力发展水果、蔬菜、食用菌产业等,使桂林的现代特色农业初步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化。
 
  仅2016年,全市重点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田间工程6个,灌阳超级稻最高亩产达978.5公斤,再创广西单产新高。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06.7万吨,水果、蔬菜、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持续增产,砂糖桔、罗汉果、肉牛肉羊、竹狸、梅花鹿、冷水鱼等特色种养业稳步发展。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获“三品一标”使用权认定产品达117个。
 
  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在加快。2016年,新增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3个,新增国家级示范合作社5家、自治区级49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5元,增长10.4%。
 
  按照计划,今年我市将加快实施现代特色农业“7+3”提升行动,提高优质粮食、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肉牛肉羊等产量,新增市级以上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0个以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提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水平,支持加工企业到农村建立生产基地,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新增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力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深入实施农业四大流域和西部山区规划,围绕优势农产品创建一批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发展都市农业,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乡村旅游成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作为世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的桂林,县域经济中发展最活跃和最有带动性的也是旅游业。近年来,我市依托胜地建设力促县域旅游转型升级,特色旅游名县创建保持全区领先。
 
  在扎实推进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工作中,我市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创建特色旅游名县工作。各县主动把握“创特”工作契机,加大县域旅游发展力度,奋力打造提升特色旅游产品,全面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县域旅游升级版建设。 
 目前,桂林在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方面全区领先。阳朔县、兴安县获批成为首批广西特色旅游名县;阳朔县兴坪镇,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社山村,兴安县高寨村,灌阳县小龙村荣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村、周家村,恭城瑶族自治县社山村,灌阳县小龙村,秀峰区鲁家村,兴安县高寨村等荣获广西特色旅游名村;全市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3个、自治区级19个,数量均居全区首位。
 
  如今,每逢国家法定假日,各县乡村旅游红红火火,阳朔、龙胜、兴安、恭城、资源等主推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的县(自治县)接待游客数更是出现激增之势。经营农家乐的农民“老板”坐在家里迎接一拨又一拨的游客,生意兴旺。许多游客来到桂林郊外、县域赏花、戏水、采果、摘菜,体验田园乐趣。
 
  近年来,桂林旅游已经从过去的观光型发展到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在旅游产品不断更新升级的过程中,乡村旅游特色凸显,乡村旅游产品逐步丰富,已从过去单一的农家乐形式,逐步衍生出食宿接待型、观光采摘型、特色餐饮型、休闲度假型、民俗风情型、长寿养生型等多种形式,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不断面市。乡村旅游不仅成为我市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也成为全国旅游新的消费热点,更是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以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载体,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了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桂林中心城市外延发展取得突破,新区框架基本形成。特别继2013年实施第一批13个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书记工程”后,第二批15个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书记工程”也已全面完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乡镇初步形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城市变化日新月异,一幅崭新的城市画卷已徐徐展开。
 
  在灵川县灵田镇,一栋栋突出“福”文化理念的青砖传统民居正在崛起,并建起了红色纪念公园。
 
  像灵田镇一样,我市各县(区)在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中,依托本地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特色,加强规划引导、资源整合、项目带动、功能提升,突出产城互动、推动镇园融合。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以临桂会仙、恭城龙虎、龙胜瓢里、兴安界首、全州枧塘、永福三皇、荔浦修仁、平乐二塘等为代表的一批工业经济强镇、商贸物流重镇、特色农业大镇、旅游休闲名镇正在崛起。示范乡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凸显,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增长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
 
  按照计划,今年我市将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的同时,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出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和具体办法。实施进城农民安居工程,推行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方式,做好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争取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50%。
 
  推进全州、荔浦两县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支持两县加快撤县改市。建设6个广西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完成第二批9个自治区百镇建设示范工程,开工建设第三批7个自治区百镇建设示范工程。(桂林晚报 邱浩)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