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乡村旅游 • 正文

厦门:“田园牧歌”在集美乡村唱响 让乡村更宜居宜业

发布时间:  江山多娇

 
集美乡村美如画。

集美区组织文艺活动走进乡村,文化惠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诗宋词里的咏叹,反映出中国人心中魂牵梦萦的田园梦。但蓦然回首,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田园梦似乎与现实渐行渐远。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走进集美的乡村,装点精致的民居嵌在绿树红花中,整洁宽敞的村道连接家家户户……
  近些年,集美区积极推动乡村建设,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在宜居宜业上,力争留住乡村的“人”。通过治水修路、打造“乡村记忆档案”……拉近城乡距离,带动居民增收,让幸福安康的田园梦在乡村唱响。
  打造“乡村记忆馆”
  记住乡愁
  一草一木,一石一屋,记忆中的老物件、老人口口相传的典故,如今你记得多少?
  为了让人们留住乡情,2015年11月全省档案系统开启“一区一村”建立“乡村记忆档案”示范项目,内容涵盖乡村富美、文体建设、历史文化、民间典故及名人故事等。去年3月,集美区在灌口镇田头村开启了全省一区一村“乡村记忆档案”试点。
  用文字记录乡愁只是一种方式,除此之外,集美区还在田头村打造“乡村记忆馆”。田头乡村记忆馆主要由室内展区、室外展区、乡村记忆民俗文化体验区、藏品仓库及田头村档案室5个部分组成,预计9月中旬就可以开馆和市民们见面。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记住乡愁,首先要“知乡愁”。集美区以“乡村记忆档案”、“乡村记忆馆”为平台,充分发掘乡村的个性和特色,融入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等,从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
  乡村旅游助力居民增收
  富民强村
  今年7月,集美景区直通车正式开通,其中从曾厝垵开往鹰坑谷民俗园有了直达车。以后来集美乡村旅游更加便捷了。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便利对乡村的发展至关重要。集美有众多生态景点,驱车来到田头村,可以看到新324国道正在紧张施工中。据悉,未来新324国道与仙灵旗隧道通车,会将双龙潭度假区、鹰坑谷民俗文化园、十里蓝山等景区串联起来,无论是岛内还是漳州、泉州等地的游客到此休闲度假都将很方便。
  交通便利了,来乡村游玩的人就多了,农家乐成了村民的又一大经济来源。在田头村,台湾水果、仙景芋头以及无公害的黄羊、香猪肉都非常走俏。尤其是仙景芋,这种块头大、口感松软的槟榔芋,是田头村的“明星产品”,曾经是国宴专用芋头。
  居民文艺生活丰富多彩
  幸福安定
  “我每天都去社区书院,看报纸,跟老伙伴们聊聊天。”双岭村的陈大爷说,现在村里的活动场所越来越多,时不时还有文艺演出。
  在集美的乡镇,像双岭村这样建立社区书院和幸福院的村庄不在少数。社区书院和幸福院的建成,给村民提供了一个集学习、娱乐、教育于一体的场所。尤其是幸福书院,它将为60岁以上的社区老人提供医疗、保健、学习、娱乐等综合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上个月,集美区委八届九次全会召开,会上公布了《中共集美区委关于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草案)》,里面提到将推动建设完善区级社会福利中心、镇街级日间照料中心、村居级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站)三级一体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到2020年,新增养老机构3所,新增床位1000张,完成6个镇(街)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日间照料床位达180张。届时,农村养老将更加完善。
  此外,文化惠民也是集美一大亮点,前不久,“诗意田头”朗诵音乐会走进田头,近10首关于乡愁的诗歌,带领村民感受乡愁。除了有“三下乡”演出外,从去年开始,集美区还开展了闽南戏曲进村居传习系列活动,先后走进辖区内各社区戏台,把木偶戏、南音、布袋戏、歌仔戏(芗剧)、答嘴鼓、荷叶说唱等传统曲艺送到百姓家门口,不仅让戏迷和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还丰富了他们的文艺生活。
  他卖掉汽车店面只为留住老物件
  老钟表、茶壶、石柱……在集美鹰坑谷民俗文化园,随处可见的老物件让人一下子就燃起了浓浓的乡愁。
  在鹰坑谷民俗文化园里,有一位村民,被大家称为“林堡主”,他就是鹰坑谷观光休闲有限公司的林少华。
  2007年,厦门进行新农村改造,村里的一些老旧物件无处安放,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林少华看着这些老物件没有用处,很不舍,于是萌生为老物件建个“家”的想法。
  “当时我有房,就想建个民俗文化风情园吧。”林少华说,当时他也没有想过要做多大,只想起码让这些老物件有个安身的地方。
  为建民俗园,没有经验的林少华开始四处考察,走了不少地方后,更加坚定了他要把“老东西”留下来的决心。2008年5月8日,林少华在全村号召把每家每户的老旧物品登名造册,捐献给鹰坑谷民俗文化园,村民们踊跃支持,纷纷把自己家的老物件捐出来。为了收集到更多的老物件,林少华开启了“败家”之路,他卖掉了自己的两辆车、两部工程机、两个店面,还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将所有钱财都投入到民俗文化园中。
  “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文化园做起来,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传承下去。”林少华说,如今十年过去了,文化园逐渐成形。2012年,鹰坑谷民俗文化园被确认为集美区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去年,又被教育部门确认为第三批中小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林少华说,青少年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当初用于农耕的物件,还能亲身体验农耕乐趣,认知闽南民俗,学习经典国学等。到了每年中小学生春游、秋游时,厦门及周边地区的学校都会组织来此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厦门网)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