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江山多娇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山多地少,号称“八山半水分半田”,当地农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发挥头脑灵活、敢闯敢拼的劲头,放眼域外和国外市场,靠精品特色和先进技术闯出一条致富路,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4年全省第一。
不靠体力靠技术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牡丹江市耕地面积1000万亩左右,其中78%为丘陵漫坡地,这里的农民有种植菌类、蔬菜的传统。
农民闯出致富路
东宁市农业局副局长赵清发说,东宁市黑木耳产业“领跑”全国,靠的就是当地农民先进的生产技术,自主创新研发的小孔栽培生产技术、挂袋栽培生产模式全国领先,制定的技术规程被各地广泛采用。过去3年,东宁在黑木耳产业的创新技术达20余项、栽培模式创新10余项。
这些技术不仅在省内“遍地开花”,甘肃、浙江等多地也派人前来“取经”。东宁市累计10万农民正在开展“家门口式”创业,八成以上从事与黑木耳相关的产业。“全镇种黑木耳都富了,扶贫时贫困户都不好找。”东宁市东宁镇副镇长韦有利说。
2014年以来,东宁市实施黑木耳标准化、集约化、科技化、工厂化、品牌化、组织化“六化”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组织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大幅度提质增效,实现产业富民强县。
不仅东宁市如此,海林市的猴头菇种植技术,宁安、穆棱、林口等地的蔬菜种植技术都十分突出。对俄蔬菜出口基地宁安市拥有一大批农民专家和技术能手。全市有种菜能手5500人,已向省内外和国外输送种菜技术能手600多人,从事瓜果、蔬菜生产的农户达到2.3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四分之一。
不守田园闯市场
为了生存,牡丹江市的农民历史上就有闯市场的传统。
海林市最早是靠山货流通“起家”,山市镇早就自发形成了山产品交易市场,当时全镇近一半的年轻人在做山产品生意,现在,上海市就有1000多山市镇人在做生意。
在全国有名的响水大米产区种韭菜,让人感到惊奇。而且,种出来的韭菜不少卖到了韩国,卖出了好价钱。
刚走近宁安市渤海镇双庙子村,一阵韭菜的清香就扑面而来。新农韭菜合作社成员、双庙子村村民李恒军今年种了五亩韭菜,预计收入八九万元。“一亩韭菜能收入近两万元。”李恒军说。
新农韭菜合作社有1100多户农民,土地10000亩。合作社理事长鲁继新说,韩国韭菜市场潜力很大,国内卖1元钱一斤,韩国可卖到2.75元。但韩国韭菜进口要求很严格,要经过50多种检测,目前,国内只有山东一家公司和我们有韭菜出口资格。去年,合作社已向韩国出口韭菜200多吨。
为了解决夏季韭菜价格低、销售难的问题,合作社新建了加工车间,上了四条生产线,将韭菜加工成韭菜馅出口,预计每年可促进农民增收1000万元。“国内韭菜卖不动或价不好的时候,我们把它加工成产品出口。”鲁继新说。
牡丹江市不断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253个、1264个、2105个和211个;同时,通过培训引导、园区孵化、典型带动等措施,壮大农民创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全市创业农民达到5.3万人,闯市场能力不断增强。
线上线下齐发力
过去习惯于种地种菜的农民,如今开始在网上开辟出农产品销售新天地,每天浏览网店、查看评价、及时改进。
目前,牡丹江市培育了自建电商平台和200多家网上直销店,初步构建了渠道多元、立体覆盖、错位布局、辐射内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产品远销俄罗斯、韩国、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2016年,全市农产品网上营销额达到18亿元。今年截至8月末,全市线上销售额达到25亿元。
位于海林市模范村的悦来颐和食用菌专用合作社2015年成立,现有入社村民657户。除了展会、门店、批发市场等传统销售渠道,合作社在网上开了店,拓展了销售渠道。
“我们尝到了网上销售的甜头,很多人是在电商平台发现我们,在线下与我们交易的。现在一天能卖猴头菇2000斤,比去年增加了四五倍。”合作社理事谢国强说。
“我每天晚上都要看网店的交易记录以及顾客评价,看到批评马上改进。”东宁北域良人山珍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运福说。
该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年加工销售优质木耳2000吨。2016年4月底,北域良人公司的天猫旗舰店正式上线,短短一年,该天猫店木耳单品排名已经处在全国前列。“从上线到现在,成交149万余笔,预计今年成交额能达到1500万,明年能达到2000万。”刘运福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