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这一数字又一次触动社会的神经,相比2013年的699万增量虽不大但总量很大。专家分析,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也有专家建议对就业问题应理性看待,不要只片面的看数据。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呢,听听两会代表委员怎么说。
娄源功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 我国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发展形式落后,提供的高端就业岗位不足,才是当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高校热衷于“求高、求大、求综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毛杰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教育局局长★ 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直接把非‘211’、‘985’高校毕业生排斥在外,这样做损害的是教育结果公平。 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反就业歧视法”,在制度层面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学历歧视”问题。如明确界定毕业生就业“学历歧视”的内容与类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排斥非“211”、“985”高校毕业生。
朝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专家★ 有的高校出于生存需要,诱导学生就业造假,而教育主管部门出于政绩需要,往往也不会主动严查就业率造假。国外高校是在学生就业一年后再进行就业率统计,统计口径非常严格,由人力资源部门或第三方评价机构操刀。希望就业统计回归到以就业质量为标准,这样才会倒逼学校调整专业和招生制度。
倪永培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迎驾集团总裁★ 现在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工厂招工难,这种情况一年比一年加剧,县以下的工厂基本上都是四五十岁的人,年轻人很少。我估计再过几年,很多企业就开不了工,因为这一批40多岁的人离开以后,没有人接替。
李小红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佳惠百货董事长★ 目前大学生的心态还是有待调整。寒窗苦读16年培养了一个大学生,甚至读研究生,他们自己和父母的期望值很高。基层岗位、偏低的薪酬不愿去干,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管理岗位、领导岗位又不符合要求,所以就变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难状态。
吴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院研究员★ 就业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比如,户口、档案和工龄认定等方面的规定长期不改,计划色彩浓重,影响了毕业生岗位选择与合理流动;比如,在现行的就业服务体系内,求职需求短期集中与当期服务不足的矛盾、就业指导需求量大且强烈与指导师资严重不足的矛盾都比较突出。
李红
全国人大代表、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 从毕业生人数上看,十年间给我们看到的是压力和焦虑,但是却忽视了十年来国家的的社会经济增长了多少,就业岗位增加了多少,有多大的承载空间和容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大,大学毕业生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素质,在就业的过程中积极选择、尝试。并非是学中文就一定要去做文字工作,学数学就得去做计算工作。
王名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 我支持年轻人离开北上广这样的超大城市。我现在在北京就觉得很累,大量的时间消耗在坐地铁上和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悠闲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就近原则非常重要,另外就是要考虑舒适度。对于年轻人来说,首先,职业选择很重要,选择一种职业或者一种挣钱方式,也在选择一个城市、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我希望年轻人在选择职业的同时要考虑到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家庭问题等因素,我不太主张毕业后离家很远或者离父母很远。
朱雪芹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华日服装公司工会主席★ 1995年,我18岁一个人跑到上海,当时我最大的梦想是有一天我的早餐能吃上面包,喝上牛奶。当时从没敢想留在上海,现在我在上海结婚生子。我觉得上海是一个大舞台,年轻人应该来到这个大舞台,这里机会多,岗位多,更包容,更公平公正,办事也方便。在农村办点事,要跑很多政府部门,很麻烦。北上广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也好一些。
曹可凡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年轻人总希望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找到一个能发挥能力的机会,到北上广,我觉得是值得鼓励的。北上广经济发达,就业机会更多,这对年轻人最有价值;其次是更公平;最后是文化相对也是最发达的。我想对年轻人说的是,只要有梦想人生就会有意义;只要坚持世界才会看到你。
赖明勇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逃离北上广是市场化的选择结果,再进北上广也还是市场化的结果,了解其中差别是非常重要的。北上广的吸引力包括了发展机会,信息渠道,教育条件等,但劣势在于安居。新生代更重视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社会保障、发展机遇、心理满足等。如果是一个均衡市场,那么留在北上广的人应该是收入和成本相匹配的,若后者成本高企,那么意味着高级人才集聚的进一步强化。想留在北上广,如何成为高级人才则是问题的关键。
破解就业难须从哪些方面入手
傅振邦
全国人大代表、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对促进就业、规范就业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只针对就业做了一般性抽象化的规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因此,尽快出台针对性操作性强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法规。
赵艳林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人才供需存在三个方面的“错位”:社会需要的人才结构与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结构存在错位;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岗位需求存在错位;学生就业意愿和用人单位需求存在错位。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各个高校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因地制宜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否则就会出现“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
钟秉林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 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担责任。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使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企业应将职工教育培训变为企业应承担的义务。学校的责任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二是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刘长庚
全国政协委员、湘潭大学副校长★ 每年七八月份的时候,还有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北上广’不一定就好,公务员也不一定就强,大学生可以到西部去,到企业去,端正心态,积极就业。 目前我国的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无法有力带动就业。美国大学生的创业比例超过20%,而我国本科毕业生的创业比例只有1%左右。并且由于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我国创业风险更高,创业成功率很低。
张全国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高校应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比如我们河南农业大学这几年开设的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本科专业,包括农村社区管理、农村能源工程等,着重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的规划设计、管理服务等应用型人才,短短几年,招生规模就达1700余人。
李建保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 用3年到5年时间,建一批国家级大学生就业高技能培训基地,既促进大学生就业,又对实现产业强国有利。同时,从政策上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走向中西部、走向欠发达地区、走向农村,走向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津贴、项目经费,优先分配廉租房,还要持续关注他们,为其提供上升空间和通道。
李一飞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集宁一中校长★ 入口不正确,当然会导致出口难,就业难的症结要回归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来探讨,只有教育回归本质,才会实现就业从容。教育本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现实却都在拼分数,什么对考试有用就学什么,什么专业成本低就开设什么,至于能不能就业,全凭学生们去拼运气吧。希望初等教育阶段学生可以学到常识,大学能够学到受益终生的技能,这些能力会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个人更好地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