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农民风采 • 正文

云南:“鸟笼村”出非遗大师 制作雕花鸟笼卖到15万元

发布时间:  江山多娇

  今年文博会上,晋宁展区的两个“非遗鸟笼”卖出了10万元高价,它们都出自非遗大师杨春之手,他制作的雕花鸟笼中,最贵的可以卖到15万元。小小鸟笼为何能卖如此高价?日前,记者来到晋宁有名的“鸟笼村”(晋城镇回龙村),了解杨春制作鸟笼背后的故事。
  扫描
  一村70多户做鸟笼每年赚七八百万元
  晋宁区晋城镇回龙村是远近闻名的“鸟笼村”,制作鸟笼工艺已有百年历史。如今回龙村专业制作鸟笼的农户就有70多户,目前昆明花鸟市场上90%以上的鸟笼均产自回龙。
  鸟笼村出非遗大师
  回龙鸟笼源于当地的“小铁匠”周敬。周敬的祖父周桂芬曾师从昆明拓东街鸟笼制作大师尚李清,由于勤快深得大师喜欢,因此尚李清把毕生的鸟笼制作技术传授于他。
  周桂芬后又拜师学习雕刻技法,把鸟笼的制作和雕刻艺术进行结合,配上牙雕、木雕、骨雕,利用竹子的自然形态使鸟笼雕刻非常生动,为当地文人雅士所追捧。
  而周敬也跟随周桂芬习得了一手好手艺,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原来做铁匠的周敬回到了村里,又重新拾起了鸟笼制作的手艺,同时他也将这门手艺传给了村子里更多的人。
  随着“鸟笼村”的名气越来越大,如今,回龙村制作的鸟笼几乎供不应求,做一个卖一个,村民家里基本没有存货,全村仅凭制作鸟笼,一年收入就达到七八百万元。
  揭秘
  一个鸟笼15万元凭啥卖这么贵?
  “鸟笼村”出产的鸟笼不仅在昆明景星花鸟市场销售,现在还销往蒙自、个旧、普洱、大理和广东、福建及东南亚等地。便宜的200~400元一个,好的可卖到七八万元,甚至更高。
  50岁的杨春是村里元老级的“鸟笼”制作手艺人,2007年还被昆明市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今全村乃至全省,能达到他这样雕工水准的人极少。
  普通农户家里做的是“素笼”,市场价仅几百元,而杨春则专注做“精雕笼”,根据雕工和用料不同,价格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在杨春家三楼的阳台上,有两间小屋,其中一间摆满了他的得意作品:方笼、圆笼、蚂蚱笼、精雕笼……其中,最得意的一款作品,汇聚了骨雕、木雕、竹雕、银雕等各种工艺,价值15万元。
  鸟笼何以能卖如此高价?杨春告诉记者,做一个鸟笼,短则3个月,长则大半年。以价值15万元的精雕笼为例,光是骨雕、银雕、玉石等材料费就达7万元,但最贵的还是手工成本。通常一个鸟笼的价值,主要取决于雕工的好坏。
  “像这样的鸟笼,我一年只做得了一个!”杨春指着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说,经常有人上门想买他的作品,他都不舍得卖。今年文博会上售出了两款鸟笼都是竹雕鸟笼,这两款鸟笼,他总共做了半年多,如果不是遇到赏识作品的行家,他都不愿卖。
  坚守
  必须保证都是精品不能砸老祖宗牌子
  杨春的手艺传自他的父亲,从小便耳濡目染,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鸟笼,“上好的笼子材料都是出自回龙,从挑选竹子开始,就容不得一点马虎”。
  杨春至今还遵循最传统的制作工艺,先是破竹,将整根竹子从中间切割成长1米左右的竹片,然后将竹片裹在稻草燃后的余火里加热,再根据鸟笼的形状,将竹片弯曲到所需程度,以便制作底座。
  制底座的竹片弯折好以后,在上面钻孔。孔钻好后,就开始安插鸟笼的“栅栏”。这就涉及“拖丝”,将直径差不多的竹片装入带有利刃的金属孔洞里拖拉一番,之后,适合底座的圆形竹棍就制好了。
  众多工序中,最难的还是雕刻,在杨春的工作室内,摆放着二三十种工具,仅自制的雕刻刀就有好几种。杨春向记者示范竹雕,一块竹料上,先用铅笔画上图案,再用雕刻刀一点点开始雕刻。
  35年来,杨春雕刻得最多的就是各种形态的龙,无论何种材质,杨春都能雕刻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图案。有时早上7点起来开始雕刻,一干就是10几个小时,连续几个月,才能做出一个成品。
  杨春说:“从我手里出来的每一个笼子上都刻着我的名字,我必须保证都是精品,不能砸了老祖宗的牌子。”
  在机械化生产普及的今天,杨春依然坚信,手工制作的鸟笼无可替代。“你看看这些雕花,机械化生产根本不可能做得那么精致。”杨春告诉记者,通常问他买鸟笼的都是懂得收藏的行家,买回去都是作收藏用,不舍得用来养鸟。
  忧心
  “接班人”难寻独门手艺恐失传
  鸟笼制作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手艺人时间做长了,眼力下降、腰酸背痛、骨质增生、手脚麻木是常有的事。杨春也不例外,做了35年鸟笼,杨春落下了不少病根,眼力也在日益下降,身为非遗传承人,杨春也一直在寻觅“接班人”。
  杨春的儿子杨佳基今年27岁,此前在山东工作,杨春特意把他叫回来,指望“子承父业”,可儿子一心想做生意,根本静不下心来学。“他以前在外面干赚的比我多,看不上我这手艺。”杨春因为儿子被叫回家,一直还在跟他生气。
  在当地,杨春也有四五个徒弟,其中有的学会了自己开始单干了,有的索性转行做生意了,真正能达到他的雕工水平的,几乎没有。这两年,来找杨春拜师的人不少,其中不乏省外的,但能坚持下来的却少之又少。
  曾经有一位来自河南的学徒,来到“回龙村”,准备在村里租个房子,跟着杨春拜师学艺,无奈听不懂当地方言,沟通成问题,最终只好作罢。
  杨春说,自己最多还能干十年,不希望这门手艺就此失传。“只要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学,我都愿意免费教。”杨春说。在心底里,还是希望儿子有一天能收收心,耐下性子跟他学手艺。(云南网)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