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安顺11月20日电(孙远桃) 从贵州省农科院到平坝区天龙镇兴旺村的芦车坝蔬菜基地,路程大约100公里,自从参加了贵州“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后,邓禄军每周至少要在这条路上往返8次。
“基地事情多,村民找我也方便,所以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我都会在那里。”对于这种生活状态,邓禄军早已习惯并乐在其中,每当看到自己的一项科研成果被推广应用,并让周边百姓增产增收,他的心里比吃蜜还要甜。
“平坝的大米很出名,但天龙镇缺水,只能种蔬菜。”邓禄军说。
站在天龙镇兴旺村的芦车坝种植基地,周边开阔的土地各种蔬菜长势喜人,这既是村民一季的劳动收成,也是平坝区服务“三农”专家团的科技成果。
邓禄军告诉记者,兴旺村共有耕地3500亩,95%的土地用于种植蔬菜,95%的农户参与种植,是名副其实的蔬菜种植专业村。但在过去,由于村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大家种植的蔬菜多以白菜、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叶类品种为主,耕地复种指数达290%以上。
由于产业模式单一,种植年限过长,导致当地土壤退化、蔬菜病虫害加重、市场竞争力弱等实际问题。作为专家团技术团长、天龙镇科技副镇长,邓禄军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寻求解决方法。
“要让村民相信你,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做给他们看,效果确实好,他们自然会效仿。”邓禄军说。
经过新品种筛选和配套栽培技术研发,他发现只要在原有叶菜瓜果类基础上增加块根块茎类作物,如山药、马铃薯、甘薯等,形成不同作物轮作,不仅能降低化肥施肥量,同时还能明显改善土壤条件,实现蔬菜产业良性发展。
经过系列实验,邓禄军最终筛选出适合在平坝种植2个山药品种,5个马铃薯品种、5个甘薯品种及其配套种植技术。“马铃薯-甘薯-白菜-山药”的周年丰产栽培模式在芦车坝蔬菜基地被成功推广,不仅有效解决了基地长年种植同类蔬菜品种引起的各种问题,还能为种植户增加20%的收益。
“贵州十里不同天,由于生态气候的多样性,任何一项农业品种的推广,都需要先经详实的实验,得出准确的数据才能被确定。”在天龙镇高田村的食用菌大棚前,该村的食用菌项目正处于实验阶段。
记者了解到,高田村是天龙镇异地扶贫和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安置点,贫困人口较多,属一类贫困村。在过去,烤烟是当地的主要产业,由于种植年限较长,病虫害不断加重,连作障碍表现明显。
为了帮助高田村选择一个适合的产业,邓禄军以生态循环作为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当前贵州对食用菌的优惠政策,多次自费到清镇市、安龙县、威宁县、织金县、西秀区等地实地考察食,并邀请高田村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到安龙县考察学习,最终选定草腐菌姬松茸作为高田村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品种之一。
“如果草腐菌姬松茸能够在高田村实现稳产高产,将可以为当地百姓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邓禄军告诉记者,高田村现有食用菌生产基地30亩,食用菌生产大棚20个(4000㎡),在建大棚10个(2000㎡),堆料场3600㎡,烘干线1条。未来,基地将以“秸秆-食用菌”为核心开展蔬菜循环模式研究示范,并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模式,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在平坝,像这样的案例很多。据介绍,两年以来,邓禄军带着帮扶专家团为平坝区众多深度贫困村巡回会诊,寻求发展之道,通过发挥专家们各方面的专长,实现了当地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成功带动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