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黔江区委、区政府把马林村纳入全区2012年整村脱贫计划,该村党支部抓住机遇,集中力量建设马林新村,如今,马林新村的村民们不仅住进了小洋房,还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马林村仅是全区实施整村脱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2011年,黔江区启动实施了18个贫困村整村扶贫工作,共涉及16个街道镇乡,97个村民小组,8225户30224人。近三年来,全区累计完成投资33639.824万元实施项目568个,18个贫困村基本实现了“七有四通三解决”。
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6300元,比2011年增长14.1%,贫困人口减少1016户3503人,农户均有1-2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通讯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全面解决,呈现出交通便捷、饮水安全、用电保障、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幸福生活新气象。
通路通水通电 基础设施完善
该负责人介绍,黔江区创新扶贫方式,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讨论,群众参与选择项目,自下而上编制可操作性强、群众满意、扶贫实效大的项目规划方案。
三年来,在18个贫困村实施交通建设项目152个,新建和改建村道路445.78公里,修建便民桥13座、人行便道69.5公里,村道公路通畅率达100%、组道公路通达率达100%;实施农网改造项目7个,受益农户8823人,通电保障率达100%;实施人畜饮水项目271个,解决了7745户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沼气池911口,改厕582户;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4个,移动电话信号实现了全覆盖;实施国土整治项目7个,完成整治国土面积4752亩;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4个。
“通路、通水、通电,样样都方便。”马林村村民刘树云说,如今,出门就坐车,厨房、卫生间用的是自来水,各种家用电器方便、快捷,和城里人的生活一样幸福。
特色骨干产业大发展 搬迁一户就脱贫一户
今年5月,易庄种植股份合作社、帆羽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水田乡黄坪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多元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4家专业合作社被评为“重庆市农村科技创业示范基地”,这意味着黔江区“科技帮扶贫困村整村脱贫”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整村脱贫关键还是要靠产业扶贫,才能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黔江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整合各部门扶贫资金1.47亿元,规划项目366个,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安排在重点项目上,形成了强有力的攻坚态势。
在稳步发展烤烟、生猪、蚕桑三大骨干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18个贫困村发展种植产业18600亩,村平1033亩,户平2.3亩,其中:烤烟4800亩,蚕桑3200亩,猕猴桃3000亩、脆红李600亩、保供蔬菜6000亩,银耳1000亩;发展生猪11000头,户平1.3头,土蛋鸡25万羽,户均30.4羽;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45户,接待床位270张,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86人,三年来,共接待游客2200人次,营业收入81万元,贫困户年均收入1.8万元。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工作要求,把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作为斩断穷根的一项重要扶贫措施,建设“4个1”相对集中居住体系,把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深山峡谷地带、生产生活条件极为不变的贫困户搬迁到黔江主城、重点集镇、农民新村、特色大院等地方,并配套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户产生蝶变效应,逐步消除贫困。
三年来,在18个贫困村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997户3478人,其中低保户71户,占8.6%;建卡贫困户292户,占29.3%;D级危房86户,占7.1%。同时,探索实践了“154”深度贫困户兜底搬迁模式,按照“瞄准一户就搬迁一户,搬迁一户就脱贫一户,脱贫一户就销号一户”的定点清除贫困户的思路,2013年对149户深度贫困户实施兜底搬迁。
不仅要输血还要造血 基层组织凝聚力增强
“不仅要输血,还要造血。”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全区坚持“政府引导、行业推动、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扶贫机制,深入实施雨露工程,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政策业务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等6823人次,促进贫困家庭掌握1门以上实用新技术,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培训吸呐扶贫对象就业,贫困农民就业率达95%。近三年来,共资助642名贫困家庭两未生(初中毕业未升入高中、高中毕业未升入大学)就读中高职,对促进贫困家庭摆脱困境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年来,在18个贫困村共实施村级服务中心项目11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改建和维修村级卫生室项目4个,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不断加强村级组织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整村扶贫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村配备了大学生村官,通过补充新鲜血液,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村规民约上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