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道岭上,二十五年的执着坚守
——记甘肃省定西市造林绿化先进个人王守龙
李瑞丰 本报记者 吴晓燕 鲁明
“这些树就像我的孩子!”日前,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车道岭林场,记者见到林场绿化工人王守龙时,他正带着林木管护队伍在丛林中穿梭。放眼望去,车道岭上满眼翠绿:一排排的平整梯田上,尽是侧柏、山杏、红柳、五角枫;漫山遍野的苜蓿花开得正艳,连成了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
“陇中苦瘠甲天下”。地处陇中的安定历史上,曾经森林茂密、牛羊满坡。明清以后,由于兵燹战乱,林木砍伐殆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安定乃至定西逐渐成了一个干旱、贫困的地方。“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十年有九旱,岁岁人发愁”是当时的真实写照。1983年,安定区作为甘肃中部地区20个干旱贫困县的代表,被国务院列为“三西”建设重点扶持县,从此踏上了扶贫开发的征程。
从那时起,“种草种树、绿化定西”,像呵护孩子一样坚持绿化、改善生态,成了一代代安定乃至定西人的信念和传统。得益于此,几十年光阴弹指一挥,像车道岭一样的荒芜山头逐渐披绿。王守龙亲眼见证了这一巨大的变迁,已在车道岭工作25年的他,每次回忆过往都禁不住感慨万千:“看着这些苗子从齐腰高到如今蔽日成林,只有从小生长在这里的定西人,才能读懂其中的酸甜苦辣,才能深刻体会其中的自豪感!”
“我父亲也是一名基层林业工作者,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父亲一边护树,一边养我,这片林场有我的‘兄弟姐妹’,有父辈留给我对绿色的渴望!”王守龙说,1993年4月,他刚到车道岭林场工作就被分配到苗圃里工作。因为缺水,所以当时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集雨筹水,大家为此想尽了办法,吃尽了苦头。
有一年,王守龙和工友们在车道岭上的堡子坪栽植了2亩侧柏和油松。“那年天旱,坪下面有一眼泉水,我们天天给小苗子浇泉水,水浇在苗床上就开始大面积僵化,苗子怎么都出不来!”王守龙说,原来,大家不知道,这泉水虽然可供人饮,但其碱性太大,用于育苗成活率相当低。“于是,我和工友们拿着铁钩一株一株小心翼翼地抠苗根,忙活了整整一周,树苗最终成活率只有不到两成。”
有了这次“失败”的经验,从那以后,王守龙和工友们陆续探索出了容器育苗、改变树种、科学补液等多种提高苗木成活率的方法。“2015年,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成供水后,我们用上了洮河水,水量足,育苗成活率也明显提高了。”
“25年时间过得太快了,车道岭的植被覆盖率一年比一年高。”王守龙说,为了让车道岭的生态好转起来,他和工友们可没少吃“苦头”。刚参加工作那几年,苗圃下地非常辛苦,除了操心苗圃育苗,他还要照料一个60亩的果园。果园收获时节,为了防盗,他和工友们都是彻夜守在果园边上,到了天明时分,睫毛和眉毛都挂满了白霜……
2006年,王守龙被林场安排从事林木管护工作。“那时,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不强,群众用柴生火做饭,且偷树砍树、入林放牧、铲草皮等现象屡禁不止,管护压力非常大。”车道岭林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保护辛苦栽植的林木,那一年,王守龙自掏腰包2000多元给车加油,骑着摩托车在林场跑了1.1万多公里。负责管护林场的前几年,每逢管护的重点时段,他就住在林场,有时甚至一个月都不回家。
“负责巡山护林的第二年,有一件事令我记忆犹新。”王守龙说,一次,他在清晨巡山时,曾碰到一个进林盗伐树木的老乡,之后追到老乡家里收取具有赔偿性质的植被恢复费时,老乡家里的贫困景象让他于心不忍,但思来想去,规定必须执行!于是,他按照规定以最迅捷的速度完成了整个程序,同时也牢牢记住了这位老乡的名字。翌年,为促进林场树木的健康成长,林地里一批死亡树木、树桩急需清理,他马上联系这位老乡“帮忙”。“老乡的积极性很高,用驴车将林内死树清理得干干净净。在回家时,反复感谢林场帮助他解决了生活困难。从那以后,这位老乡成了车道岭林场刘家湾林地的‘义务护林员’。”
前几年,刘家湾林地里的侧柏、油松发生大面积松针小卷蛾危害,王守龙和工友们赶忙带着农药和水上山开展防治,但灾情远超乎他们的预料,一车水很快就用光了。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这位昔日被罚、主动成为义务护林员的老乡找到王守龙,表示可以将自家井里存量不多的生活用水贡献出来。最后,松针小卷蛾危害顺利得到解决,可老乡家里的水窖却几近见底……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近七八年来,这个曾经贫困的老乡辛勤奋斗,家里早早盖起了砖房大院,过上了富裕生活。”王守龙说,在大家持续不断地努力下,车道岭林场入林放牧、盗伐树木、铲草皮的现象明显减少,山坡越来越绿,景色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