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安排:
开平碉楼包括四大景点,立园、马降龙、自力村、赤坎。早上七点起床,游览古镇,包车游览古镇(在现阶段,开平碉楼群与村落的四个景点之间没有穿梭巴士的)。赤坎南楼——马降龙——赤坎影视城——立园——自力村。下午5点回到开平市区,乘坐开平到广州的班车(开平(义祠)客运站—窖口客运站),预计7点到达,22:32分乘坐K9068/K9069 广州 - 吉首 的火车,第二天下午3点到达吉首,再在旁边的汽车站坐到凤凰的班车,1小时后到达凤凰古城。预算:包车费300元,车票:51元+274元 ,午餐+下午茶+晚餐200元,开平景区门票:130元,共计955元。
开平碉楼的兴建源于当时土匪猖獗,洪涝频繁的特定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所致,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为2-7层建筑物。本土传统的人居环境融洽了西方先进的建筑工艺和文化内涵,有中国硬山顶式,英、德古堡式和欧美别墅式等模式;墙体结构有泥木结构、砖木结构、混凝土钢筋结构;门窗钢板厚实,十分坚固。有私楼和众楼之分,由华侨、港澳同胞或乡民独资兴建的属私楼,集资建造的是众楼。
【关于游玩碉楼的重要贴士】
1、由于碉楼分布较分散,出了汽车站就会有很多人问你要不要包车,一般不是按照人头收费,而是按照车辆收费,节假日会比较贵,一般要300元一部车。跟司机讨价时要讲清楚路线和景点,免得临时加点时司机要加收。2、游开平碉楼,购买套票。130元游四大景点,门票3天内有效。
【赤坎南楼】南楼是我们第一个到达的碉楼,不属于四大景点之一
[网上的南楼的来历]
赤坎南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窖堤洲藤蚊村,是侨乡人民为了防御盗贼,于1913年集资兴建的。南楼雄峙于潭江之滨,与北楼隔河相对,都是钢筋水泥建造的古式楼。北靠公路,南临潭江之水,是三埠、赤水水陆交通要道,形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南楼楼顶设有探照灯,和平时期,南楼是航标,战争时期,南楼是关卡。抗日战争时期,有抗战的七壮士,凭借其险要,阻击从三埠向赤坎进攻的日寇船只,令其不敢越雷池半步。后来日军动用大炮和毒气攻击,致使七壮士中毒晕阙,被俘杀害。七壮士英勇抗敌的感人事迹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撼,各地报纸争相报道评论,多年来寂寂无闻帕南楼,由此而皂闻退还,南楼之名不腔而定。 1999年,开平市人民政府投资300多万对南楼进行修葺,建成了南楼纪念公园。如今,赤坎南楼,依然以它昔日血染的风采,屹立在滔滔的潭江之滨,让五湖四海的人民前来瞻仰凭吊。
【马降龙碉楼群】
在马降龙碉楼群的景区门口买套票,接着游览。马降龙碉楼群是一个生活着的村落,在地形图中可以看到村的前半部分是村民居住的房屋,后面的小路一条条径直通向上世纪20年代的碉楼群落。碉楼群由十几座碉楼构成,大部分是留洋在北美、南洋的华侨修建,楼群多散布在竹林中,由钢筋混凝土结构,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外观仍旧端庄肃穆,并没有斑斓的旧模样,院门紧闭,但庭院很干净没有疯长的杂草和层积的落叶,底层的屋门门轴上还可以看到润滑油湿湿的痕迹,似乎主人只是外出闲谈并不曾远离。透过栅栏静静看着这样一座座庭院,不敢出声生怕惊动了也许正在午睡的主人,这也许就是碉楼这种风格的建筑给人的威慑力。它就像是沙场秋点兵的大将般沉静威严,只能用仰视的目光唯它马首是瞻而不能走近去触碰它,仿佛随意的触碰和亵玩都会有损了它的威名。其中林庐是开放供游人参观的,顾名思义,这是一座林姓人修建的,楼内留存了主人几代人的昏黄照片、生活物品、家具等等,里面可以看到主人房、厨房、婴儿房等等房间的陈设。其实古迹之所以吸引,并不是因为古迹本身,让人留连的偏偏是它们在那岁月的长河里,所浸染的人们思想、阅历的风情,那门扉窗棂的设计,那床榻枕际的匠心点滴间流露出的过往年代里的风土人情。站在建筑的楼顶俯瞰整个村落,各式的建筑在竹林树海中忽隐忽现,时间总会带走很多记忆带走很多辉煌的故事,但时间也会遗留给后人很多东西,有些根本无从衡量其价值,但每个人都知道它真实存在,并且能够感受到其中沉甸甸的份量,我想这就够了。
到达赤坎古镇,坐当地人的车车到潭江边上的大排档。这里的大排档还是很出名的,开平烧鹅、豆腐汤、茄煲、狗肉煲和某上汤青菜。量很足的四菜一汤也不过才80元
饭后参观赤坎影视城。赤坎以民国时期的骑楼而出名,这里的街道大部分都由骑楼组成,还有新建的影视城,是拍摄民国背景影片的佳处。潭江将赤坎古镇一分为二,这边是中西合壁的小洋楼,那边是现代风格的楼宇,一座古式拱桥连接着彼此。
影视城是新近几年筑起的,以小说《三家巷》的故事为背景,据说总共耗费1000万,开平政府跟中央电视台各投资一半,影视城坐落在古镇最美丽古旧的街道,紧挨着关氏图书馆,这关氏图书馆也有百年历史。据说旧时开平关氏跟司徒氏是对立的两大姓氏家族,每个家族都有很多人出国留洋,留洋回来后便将西方的建筑意念跟中式的青砖揉合在一起,才造出如此别具一格的雕楼。关氏图书馆也一样,建筑风格偏西欧化,我尤其欣赏楼顶的德国大钟,气势磅礴,据说这钟也有百年历史。现在这些图书馆仍然开放,里面有现代的报刊杂志等,也有各种书籍。一进门的一座西式豪宅,非常漂亮。豪宅共分两层,里面还摆放着拍摄时的家具,大厅的天花板很高,悬挂着非常华丽的巨型吊灯,泛黄的灯光,在这间豪宅里,简直每个角落都可以照相。 出了西式大宅,来到隔壁的中式大宅观看,这座中式大宅的气势一点也不比隔壁的西式豪宅弱,有着古旧的青砖雕花墙,门的两侧还有非常漂亮的宫灯,巷内还有黄包车。何家的大宅是按岭南典型的住宅结构建立的,房内有着古旧的雕花中式大床,还有下人住的小型阁楼,非常好玩,那别致的花园和走廊,透着浓厚的江南气息。
【立园】
从影视城出来,坐车直奔立园。立园位于开平塘口镇,离赤坎不远。
立园的主人叫谢维立,归国华侨,像所有在外发财的人一样,他在中年时候突然思乡,想要落叶归根。于是收拾行囊,回到家乡,圈块荒地,建筑他梦想中的住宅和园林。修好的园子用他的名字命名,叫做“立园”,开工的那一年是上个世纪的20年。这个园子前前后后花费了他十年时间,建成之后有数幢小楼,分派给他的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以及大太太、二太太、三太太、四太太。他还专门从园子里筑了一条运河接驳当地的河流,这样,每逢阳光明媚、和风吹拂,他便划个小艇,沿水而上,随意歇在岸上某处,饮茶、打麻将。整个园子以是已经修到了没有空白的地方。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亭台楼榭,布局幽雅,独具匠心。而且据说立园的建造材料,大到钢筋水泥,小至地面砖、抽水机、浴盆、坐厕马桶、水箱、水笼头等均是从美国、意大利、德国购置,经过水路运回自家门前,工程之浩大,让人叹服。 立园的产权还属于这个家族,政府享有50年的使用权。现在楼里的一切据说都是真的,红色的花瓷砖是当年的,楼梯下的麻将台也是当年的,有着很细线条的铜灯还从当年的高高的屋顶垂下来,浪漫主人的卧榻还摆在并不宽阔的卧房里面,他和她曾经照过的笑容的镜子,那精心磨边镶嵌在黑胡桃木框里的镜面,拂去覆尘,亮晶晶的一片,映出的,是一张又一张好奇的游客的脸。四边繁复褶卷的粉红色丝绒布有点褪色,但依然非常鲜艳,看了让人砰然心动。中间部分白色的绸底上半部有些破损,除了说明岁月留痕一点也不影响美感。下半部分彩绣牡丹无比逼真,几近极品。最令人百看不厌的还是中间两层信隔之间那四个黑色繁体字“鸿雁传书”!好象刚刚绣完最后一针一线。于是,立园的爱情故事就从这个叫人无限遐思的书信袋铺开。
【自力村碉楼群】
从立园出来,便奔赴最后的目的地:自力村碉楼群。自力村同属开平市塘口镇,东距开平市区 12 公里,与立园景区相隔数公里。该村自然环境优美,河池、荷塘、稻田、竹林散布其间,与错落有致的碉楼相映成趣、互为景致。 进村后,周围一片宁静,可以听到母鸡咕唧咕唧的声音,连村里的狗看到人都懒得吠一下。沿着田埂走,无垠的绿野,一条不安分的小溪流,一群水里寻食物的肥鸭子,一切都这么悠闲。
该村现存 15 座碉楼,最早建成的是龙胜楼,最晚建的是湛庐, 最精美的碉楼要数铭石楼。和所有的碉楼一样,自力村的碉楼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具备防御工事。各碉楼的上部结构有四面悬挑、四角悬挑、正面悬挑、后面悬挑。为了防御土匪劫掠,碉楼一般都设有袭击孔、枪眼,配置鹅卵石、碱水、水枪等工具,后又有华侨从外国购回枪械。水枪使用时装有碱水,当土匪靠近楼体时向匪徒的眼睛喷射,使其丧失战斗力,知难而退。楼顶的每个悬挑如同一个个小碉堡,堆放着不少石块,可以从多个角度的袭击孔向下投掷,二三十米高砸下来,有一定的杀伤力。碉楼门窗的钢板相当厚实,据说有土匪抢掠铭石楼时企图破门,可怎么也砸不开。待匪徒退去,大门完好如初,只是门板上多了几道划痕,如今还历历在目清晰可辨。这些中西合璧的碉楼,散落在乡村间,飘洒着西洋的古典之风,又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荷塘之畔,阡陌之间,竹林之中,不知是风景映衬了碉楼,还是碉楼点缀了风景。 走进碉楼,仿佛进入了凝固的历史瞬间。发黄的老照片,静默的摆钟和留声机,褪色的雕花家具,似乎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风物依旧,世事已沧桑。看着这些集防匪、防涝、居住等功用于一身的碉楼,心生感慨。碉楼是乡土的,它存在于村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默默地守护着乡里。民国时期御匪防涝自不必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平发生洪涝灾害,房屋田地被淹,幸有碉楼,乡亲们方得安然无恙。 碉楼是让人亲近的,不仅因为它的乡土气息,更因为它与周围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融洽。男人女人们在田间劳作,孩子们围着碉楼嬉戏,老人们坐在楼边的榕树下打麻将。碉楼之于他们,是从小到大生活和记忆中的一部分,是乡村历史的见证和传承,这种朴素的情感并不因为碉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变得疏远。正如我到锦江里瑞石楼那样,湿软的田埂,古老的石桥,幽深的小巷,偶闻鸡犬之声,村子里宁静而安详。我分不清现代和历史的感觉,也许历史与现代本没有距离。在这里,传统其实一直存在,它穿过时间长河,在祖祖辈辈的繁衍生息中从容地流淌出来。 开平碉楼与村落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遗产有着太多太多的意味,一份沉甸甸的传统,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我不希望碉楼就此走上神坛,成为一个供奉的旅游图腾。它仍然是属于老乡们的,是渗透于他们生活之间的,没有他们,这碉楼这村庄便失去了鲜活的气息。我同样不希望,由于旅游的过度开发,荷塘、田间、竹林都充斥着商业的气息,造成传统的迷失。现在的状态再好不过,静静地,人和自然,现代和历史,全都在这幅画卷里头了。我喜欢生活着的风景,因为其间充斥着的旺盛生命力使风景永远灵动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