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农村教育 • 正文

作业神器使用不当 小心学习资源变废品

发布时间:  

原标题:作业神器使用不当 小心学习资源变废品

作业数量多、难度大让学生压力倍增,搜题APP把不少学生从作业苦海中解救出来。不过,也有学生将作业神器直接用于抄作业,把作业帮手变成了偷懒帮凶。然而,是什么让作业神器大行其道,让孩子家长纷纷入坑?

家长态度

案例 1

使用一年

孩子解题能力没提高

陈妈妈的女儿就读于广州市铁一中学初二年级,孩子做数学作业时常用搜题APP。因为看到作业帮、小猿搜题、互动作业等作业APP推送色情信息的新闻,她一度严控孩子使用搜题APP。但孩子在数学作业上确实经常遇到困难,问询老师又不方便、网络检索速度慢,搜题APP在解答疑难问题上确实能够提升效率,孩子完成作业也轻松很多。

但陈妈妈发现,使用搜题APP一年以来,女儿的卷面解题能力并没有提高;反而现在不让女儿使用搜题APP,女儿就会情绪焦虑急躁,有时会摔笔摔书,叫嚷心烦、不想做作业。

案例 2

搜题APP

只是抄作业的捷径

对于搜题APP,孩子就读广州市水荫路小学六年级的钊爸态度很明确:禁止!

他认为学习上遇到困难,找老师、同学讨论虽然慢、麻烦、还可能被调侃,却对学习更有效。通过手机搜题即便有视频、语音和图片讲解,也只是走马观花,只是一种抄作业的捷径,对孩子的学习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家长对孩子玩手机游戏严防死守,对作业APP为什么放宽态度?”钊爸说,养成一做作业就动手机的习惯,孩子必然会疏于思考,一时的“小聪明”会破坏长久的学习力培养。

此外,钊爸还担心孩子的视力。他认为一会儿看纸质题目,一会儿看电子屏幕,由于光线反射情况的不同,忽明忽暗对视力的损害会更大。不过他也承认,一些学习类APP,如记单词、背古诗、听传统文化知识的课程,对于孩子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有一定帮助。

老师观点

反对学生使用搜题APP:

只是暂时的轻松

广州市海珠区某中学的初二班主任杨老师表示,学校明确规定学生不得在教学区使用手机,她个人也反对学生使用搜题APP,因为这种帮助只是暂时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学生只是暂时觉得轻松。

首先搜出答案是为了完成作业,这样即使作业表现全优,解题顺利,但实际上学习能力并没有提升,反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以及解题耐心、解题感觉的养成。

其次,搜题APP即便给出了详尽解析,也无法替代老师的讲解,也不如和同学讨论得出的答案,还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能力产生错觉,无法及时发现学习上的漏洞和问题。

第三,学生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弱,一旦使用手机很难保证专注于学习。网络世界很精彩,手机诱惑非常多,即便成人也常常无法自控,学生边学边玩或只玩不学更是常态。作业APP看似提升了作业速度,其实不利于学生关注力的培养。

第四,在复习巩固阶段,搜题APP内置的电子版错题集、疑难集整齐划一,没有个性化,影响学生的反思。

家长把控搜题APP使用

多和孩子讨论解题思路

来自文德路小学的邓老师表示,中学生使用搜题APP较多,有的软件甚至只有中学题库。小学生使用搜题APP少,一方面是许多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管理比较严格;另一方面是校内作业难度适中,多数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偶尔家长提供帮忙足矣。

减少孩子使用搜题APP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手机使用较为隐蔽,学生“偷懒”直接抄作业难以监控,因此给予孩子使用权的同时,家长要拿起监督权。如果家长担心孩子无法自控,建议不要让孩子搜题,由家长把控使用;家长也不要将搜题的答案直接给孩子看或写,在理解了解题思路后和孩子交流、辅导效果更好。

另一方面,家长不要过分迷信偏题、怪题,给孩子报读过多拔高课程,难度较大的题目容易促使学生使用搜题APP去被动完成任务。在辅导孩子作业的过程中,家长也要多些耐心,减少对孩子的吼叫和信心打击,引导孩子思考困难题目的解题步骤,减轻孩子对于“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搜题路径的依赖。

不过,邓老师也指出,学生参加课外学习可能会遇到超纲题目,使用搜题APP参考解题思路、获得帮助,也是利用学习资源的一种方式;但当搜题APP沦为抄作业神器,恐怕资源就变成废品了。

记者手记

作业神器大行其道的背后 是老师家长对完美作业的期待

各类APP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搜题APP仅仅是科技改变教育的一处体现。搜题类APP抓住了家长、老师、学生的“痛点”,完全禁止其使用并不现实。

新快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老师、家长和学生对交出一份完美作业的期待和喜爱,让本该查漏补缺、允许出现错误的作业变成评判学生日常表现、家长和老师负责程度的“硬指标”。部分老师喜欢批改“全对”的作业,要求家长给孩子纠错订正;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写作业正确率与速度兼备,最好能让家长发在家长群中独领风骚。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和家长的期待,求助于搜题APP不足为奇。

所以,对于孩子越来越依赖搜题APP,我们不能把错误都推到孩子的懒惰身上,学校、老师、家长们也应该反思,作业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学习是不是一个“一学就会”的过程?我们能不能容许孩子犯错改错?……

■新快报记者 陈思陶
 

(责编:叶子 媛媛)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