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农村经济 • 正文

农产品成护肤品 “银耳面膜”里的供给侧改革

发布时间:  

  过去农民喜欢看天气测收成,如今农业现代化对农民“抬头看”提出了新要求

  瞄准市场深耕出来的“点子”“种子”“苗子”,让农村的田野充满希望

  “银耳真的做成了面膜!”前不久,到四川通江县采访时,见识了农民老陈的“能耐”:他在朋友圈里晒出一张化妆品生产许可证,原以为他随口说说的“银耳面膜”,没想到真的上市了。

  农产品变身护肤品,这可不是忽悠,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技术含量。更值得高兴的是,银耳“身价”因此翻了几番,带动当地银耳产业进入从种植到深加工的良性循环,解开了附加值不高、种植效益低的困局,为农民朋友们打开了增收大门。

  一边是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一边是农户大量低端农产品滞销,如果不改变这一结构性矛盾,不仅餐桌上的美好生活得不到充足保障,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也会失去支撑。过去农民喜欢看天气测收成,如今农业现代化对农民“抬头看”提出了新要求——只有看懂市场、找准方向,才能既富了口袋,也丰盛了国民的餐桌。

  问问老陈是怎么看的?他的回答是:“农产品不只是树上结的、地里长的、家里养的‘土产’,还应包括从工厂流水线上下来的加工品。”

  比天气规律更值得关注的,是市场规律。不少农户、经营主体还停留在“农业就是种庄稼”的朴素认识上,埋头唱“四季歌”。把农业供给侧从初级向高级延伸,当务之急是了解市场。了解市场需求,了解市场空白,了解市场渠道,及时捕捉和利用这些市场信息,方能打破“望天收”式的瓶颈,让粗放式的耕作精细化,让经验化的生产科学化,为农产品插上附加值的翅膀。

  其实,像银耳面膜这样的新产品,就是农产品的二次“生命”。赣南不乏脐橙园,鲜果好卖但利润也低,可有一厂家愣是做成了护肤精油,占得发展先机。辣木以往做保健品难以打开市场,可有企业花心思把它做成了酸奶,走进了老百姓生活,一下子打开了销路……瞄准市场深耕出来的“点子”“种子”“苗子”,让农村的田野充满希望。各种多元化、个性化农产品的“出炉”,丰富了市场供给,也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想象空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门辟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一节,要求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不少地区也意识到这一点,逐渐走在了深耕农牧资源、打造特色农产品招牌的前列:全国1/3的方便面、7/10的水饺,来自产粮大省河南,“大粮仓”变成了“大厨房”;湖南辣味食品、安徽炒货食品、四川豆制品等在全国的比重和影响力也持续提高。把特色做成优势,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农业供给侧优化升级还有许多大有可为的舞台。

  如今,小小银耳,在通江县已经延伸出食品、饮料、保健品等10多个系列产品。年前又传来一条好消息:老陈入围了2018年度“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资助项目人选名单。看来,是时候为更多的“老陈”点个赞了。常 钦

 

(责编:冬梅)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