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推进渔业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推进绿色发展。新时代渔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理论支撑,渔业现代化和建设渔业强国建设需要有一个旗帜鲜明的大方向、大目标,绿色发展是渔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庆祝建国七十年和《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之际,回顾我国渔业发展的历史,全面系统总结中国渔业发展特色和伟大成就,展望新时代渔业的未来,深入探讨渔业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实现路径和具体举措,推动渔业绿色发展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以及一二三产融合等国家发展战略框架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中国渔业发展七十年的成功之路
中国特色渔业七十年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经济、社会与科技大发展的一个缩影。总的来看,渔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指导下,成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保障了水产品市场供给,为国家的食物安全和营养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是以养为主的中国特色现代渔业影响了全世界渔业增长方式和生产结构的转变;三是为现代渔业发展增加了新领域、新内涵,奠定了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部分内容主要总结渔业发展七十年取得成功的源动力与产业结构特点。
“养捕之争”的讨论引发了中国渔业发展新方向的探索。1956年国家成立水产部之后,就开始讨论中国渔业的发展道路,即中国渔业生产是以捕捞为主还是以养殖为主的问题。其中,标志性的大事件是,1958年原水产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高文华在《红旗》杂志发表了《养捕之争》的文章,提出宜养则养、宜捕则捕。按照八届二中全会精神,确定了“养捕并举”的方针,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认识到水产养殖将在现代渔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种相当超前的认识,领先了其他国家半个多世纪。
家鱼繁育技术推动中国水产养殖规模化技术的发展。1958年钟麟等突破了鲢鳙的人工繁殖技术,为中国及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水产养殖的规模化发展做出了重大技术贡献。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以规模化技术为主、构成大宗产量的水产养殖学科专著,如代表性的《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1961,1973,1992)、《海带养殖学》(1962)、《中国池塘养鱼学》(1989)等。而欧美较晚,且以集约化技术为主,如《集约化鱼类养殖》(1992)、《水产养殖和环境》(1992)、《鲑鱼养殖原理》(1996)等。
人民群众“吃鱼难”问题驱动了“以养为主”的重大发展方针落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出现的“吃鱼难”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千方百计解决吃鱼问题》社论,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在各种公开和内部报刊上专门对渔业发展问题做了二十多次批示,探讨和确定发展大政方针成为改革开放后渔业要解决的第一个大问题。1980年,邓小平指出,“渔业,有个方针问题。……,看起来应该以养殖为主”;1986年,《渔业法》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发展方针。至此,“以养为主”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使中国坚定迈进了一条独特的、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渔业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渔业发展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世界现代渔业发展故事中典型成功范例的源动力。
改革开放成就了“以养为主”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1979年2月召开的全国水产工作会议确定了“大力保护资源,积极发展养殖,提高产品质量”三个产业调整重点,并明确了渔业产量增加的主要依靠发展水产养殖。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渔业产量和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中国渔业的养捕比约为8:92,1985年养捕比约为45:55,2000养捕比约为60:40,2010年开始,水产养殖在渔业总产量的比例超过70%,2016-2017为75.1-76.1%,预计未来将占渔业总产量的80%左右,是目前世界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
水产养殖规模化发展促使渔业产量大幅度增加,取得了辉煌成就。1950年中国渔业总产量约8万吨,约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0.5%,1985年约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6%,2000年约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33%,2017年渔业总产量产达6445万吨,占世界渔业总产量近40%,其中,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2/3,位居世界第一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大幅度提高,1950年,中国的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仅有1.7kg,而当时世界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为7.7kg;2015年,中国达44.9kg,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23.8kg的两倍。
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的贡献,不仅引导了中国渔业生产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同时也左右了世界渔业生产增长方式和结构的重大转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16年全球渔业年报指出,“2014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水产养殖业对人类水产品消费的贡献首次超过野生水产品捕捞业”,“中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量贡献在60%以上”。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渔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以养为主的中国特色渔业的发展成功之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一条发展中国渔业的正确道路,对于解决“吃鱼难”,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水产品产量连续28年稳居世界首位,保障我国水产品市场供给,为国家的食物安全、营养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渔业绿色发展的历程与科学基础
现代渔业建设包括水产养殖业、捕捞业、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增殖渔业、休闲渔业五大产业。2017年水产养殖(含水产苗种)产值9864.45亿元,占渔业产值的80%,是中国渔业的主体,因此,本部分内容中关于渔业绿色发展总结主要以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历程的回顾为主线展开。
水产养殖病害的暴发引发了渔业绿色发展的科学思考。上世纪90年代,淡水养殖出现的草鱼出血病和海水养殖出现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等重大疾病重创我国渔业,促使科研工作者和养殖从业人员开始思考水产养殖规模化生产的健康养殖方法,渔业绿色发展的理念油然而生,历经多年实践,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逐渐发展成为水产养殖的主流方式。
新研究方法的引入推动了渔业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养殖实践的有机结合。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养殖容量的营养动力学研究方法从加拿大引入中国,引起了科技部的高度重视并迅速形成500万的科技攻关项目,在中国近海率先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海水养殖容量定量化研究,推动了多元养殖实现规模化发展,生态养殖模式开始受到重视,为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科学研究为渔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研究成果“生态转换效率与营养级呈负相关”到“非顶层收获”策略,为中国水产养殖或捕捞种类营养级低、生物产量高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渔业绿色理念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从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海水养殖容量”研究,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研究成果“贝藻养殖碳汇”发展到“碳汇渔业”,使渔业的绿色发展有了坚实充足的科学依据。碳汇渔业是绿色发展新理念在渔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它将更好地彰显渔业的食物供给和生态服务两大功能,产生一举多赢的效应。
中国水产养殖种类结构十分独特,与其他国家相比独为一支。养殖品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高,且优势度显著。其中,淡水养殖鱼类中的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和罗非鱼六个种类养殖产量约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其次为甲壳类、其他类、贝类及藻类等;海水养殖以贝藻类为主,牡蛎、蛤、扇贝、海带、贻贝和蛏六个种(类)的养殖超过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0%,其次为甲壳类、鱼类及其他类。总的来看,海、淡水水产养殖中均为6个主要养殖种类占有水产养殖70%的产量。
中国水产养殖结构自身的“绿色”特征十分显著。研究表明,中国水产养殖结构相对稳定,变化较小,其显著特点是种类多样性丰富、优势种显著、营养层次多、营养级低、生态效率高、生物量产出多:(1)与世界其他主要水产养殖国家相比,具较高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发展态势良好;(2)养殖方式从天然养殖向投饵养殖转变,不投饵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从1995年90.5%降至2014年53.8%。其中,淡水的不投饵率约为35.7%,海水的不投饵率约为83.0%,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保持较高的水准;(3)营养级低且较稳定。由于配合饲料的广泛使用及其鱼粉鱼油使用量减少,近年营养级略有下降。从2005年较高的2.32降至2014年2.25。营养级金字塔由4级构成,以营养级2为主,近年占70%,表明中国渔业的生态系统有较多的生物量产出,而且生态服务功能显著。举例说明,2010年中国海水贝藻养殖从近海海洋移出138万吨碳,淡水滤食性鱼类等养殖从内陆水域移出130多万吨碳,两者对减排大气CO2贡献相当于每年义务造林100多万公顷。另外,水产养殖还含有文化服务(休闲渔业)功能,其发展的绿色特征非常突出。总的来看,中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内在特征明显,水产养殖的种类结构具较高的多样性且优势度显著,不投饵率较高、营养级低,生产结构相对稳定,变化较小,预计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这种结构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规模化新生产模式探索促进了绿色养殖理论的发展。近20余年,以“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为目标,发展因地制宜、特点各异的规模化新生产模式,有显著的绿色特点。例如:淡水养殖中的稻渔综合种养(IRFA),是“稻田养鱼”的现代新扩展,充分发挥水稻与鱼、虾、蟹、鳖等水生动物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共生互利的生态效应(清除杂草、减少病虫害、增肥保肥、降低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等),同时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生产优质水稻和渔产品,是一种农渔互利双赢的生态生产方式。典型的成功案例是云南哈尼梯田的稻鱼综合种养模式,这种生产方式能提高营养物质利用效率,实现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建立的梯田冬闲田蓄水生态养殖福瑞鲤增效技术,有效改变了千百年来哈尼梯田只种一季水稻、半年时间放水养田、产值低下的耕作模式。梯田的增产增效,不仅促进了渔业产业的精准扶贫,吸引了青壮年“回巢”,创新了山区渔业模式,而且保护了“哈尼梯田”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海水养殖中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是“桑基鱼塘”的现代新发展,是现代绿色海水养殖模式的典范:从生态系统水平上探讨不同营养层次生物开发利用,综合生态系统多种服务功能(如食物供给、生态服务等),寻求最佳养殖产出,为气候调节及文化服务做贡献。典型的成果案例是山东桑沟湾实施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是一种实现养殖系统能量高效利用、改善水质、提高蛋白质产量、扩大近海海域养殖容纳量的有效途径,还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内外多项不同方法的研究证实,桑沟湾规模化养殖30多年后,水质和沉积环境质量均为一类。2016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NACA)将桑沟湾综合养殖模式作为亚太地区12个可持续集约化水产养殖典型成功案例之一向全世界进行推广。
战略咨询研究使渔业绿色发展的路线图日渐清晰。从“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目标,到“建设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和“建设资源养护型捕捞业”,到发展新生产模式和生态系统水平的渔业管理;从“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发展的新思路、新任务、新途径,到聚焦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并将解决水产养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矛盾确定为重大任务目标;经过十多年不懈的探索创新与总结凝练,渔业绿色发展的思路、任务和途经基本形成。
中国渔业绿色发展的未来与保障措施建议
《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色”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同时又是打赢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优化渔业产业布局、推进渔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捕捞渔业资源恢复任重道远,需突出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的养护举措。自1995年,中国渔业主管部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渔业资源管理养护措施,如捕捞力量双控、伏季休渔、资源增殖等,综观世界渔业管理100多年的历史,还没有哪一项管理措施能够阻止渔业资源波动或快速恢复资源,大西洋鳕就是一个典型事例,从效果或结果看未达到预期的恢复资源目标。客观来看,由于多重压力以及生态系统不确定性的影响,渔业资源恢复是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如坚决减少捕捞力量、科学发展增殖渔业(或称海洋牧场)、负责任捕捞管理和加强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等,探索生态系统水平的适应性对策,强化资源管理与养护依然是下一步资源养护的重点工作。
发展增殖渔业(或称海洋牧场)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国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国际增殖渔业(或称海洋牧场)取得很大成功,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挪威鳕鱼增殖放流经过100多年的反复试验最终停止了”,为什么“日本在栽培渔业(或称海洋牧场)50年小结中说‘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为什么“国际100多年的增殖史表明,实现资源恢复意义的增殖比较难(如“大约60%的放流计划是试验性或试点性的,25%是严格商业性的(捕捞),12%具有商业和娱乐目的(游钓或休闲渔业),只有少数(3%)致力于资源增殖”)。在绿色发展背景下,为了我国渔业资源增殖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也应该实事求是,准确、适当地选择发展定位,探讨适应性管理对策,包括不同的需求目标和功能目标,不同类别的效益目标,采取单向精准定位措施等。
绿色发展不等于限制发展,而是要解决好渔业高质量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矛盾,提高渔业发展的质量。综上所述,推进中国渔业绿色发展需要采取的重大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建设资源养护型捕捞业,实施生态系统水平的资源管理是实现捕捞业绿色发展的重大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强化捕捞限额和渔业管理的科技支撑;强化增殖技术与生态效果的科技支撑;加强栖息地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增殖渔业和休闲渔业新业态的健康发展等。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实施养殖容量规划管理是实现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区域养殖容量评估体系;建立水产养殖容量管理制度;建立持续发展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新生产模式;提升水产养殖的现代化工信技术水平等。实施养殖容量管理是解决水产养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科技与管理任务。
三、加强渔业绿色发展的科学与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主要聚焦在渔业生态数量管理科学基础及新生产模式发展,不仅包括养殖容量、限额管理及渔业生态学,也包括绿色、规模化发展背景下水产育种、病害、营养与饲科、资源增殖、工程与装备等方面的科学与技术。
中国渔业绿色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渔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奏响渔业绿色发展主旋律,大力促进渔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渔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建设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和资源养护型捕捞业,促进增殖渔业和休闲渔业新业态的发展,努力实施绿色低碳、环境友好、资源养护、质量安全的生态系统水平渔业管理。
绿色发展是中国渔业的现在和未来,绿色发展使渔业五大产业和三产融合发展更具活力,绿色发展将使渔业的出路海阔天空,相信中国渔业的明天会更美好!即将迎来70华诞的人民共和国,砥砺奋进正当时!让我们继续努力,全面提高绿色优质水产品供给能力,为保障中国特色的渔业健康、稳定、持续和绿色发展,为新时代渔业强国建设做出新贡献,共同开创渔业绿色发展的美好未来!
(唐启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