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农民风采 • 正文

潘家芝:从“被帮扶”到“去帮扶”

发布时间:  

  宋佳 本报记者朱海洋

       潘家芝太普通了,普通得从没想过有一天还会接受记者采访。一想到马上就能上报纸,这位农家妇女显得又羞涩、又不安,但更多的还是发自内心的高兴。从去年到今年,潘家芝的身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是“被帮扶人”,现在却成了帮扶别人的“土专家”。这天,她家的芦笋大棚内挤满了人,潘家芝蹲在地头,跟大伙讲着种植诀窍,有模有样。

      今年56岁的潘家芝是浙江省长兴县吕山乡南杨村村民,20多年前从贵州远嫁于此。不幸的是,由于丈夫长期生病,无法从事体力活,而自己同样又没啥文化,收入十分微薄,各种生活开支再加上女儿的学杂费、丈夫的看病吃药钱,压得一家人经常喘不过气来。

    2018年初,长兴县启动“十百千万”助农增收行动,简单说就是围绕当地十大产业,动员百个专业合作社、产业农合联和基层供销社,结对帮扶千户以上的低收入农户,实现户人均年收入持续增收万元。走访摸排中,潘家芝被列为首批帮扶对象之一。有免费的大棚、有专家的技术指导、还有合作社的包销,原本是好事一桩,可村干部上门动员,却碰了一鼻子灰。

       丈夫徐羊扣一听这事就投反对票。为啥?在他眼里,芦笋哪是这么好种的,没知识、没技术,万一搞不好,耗去体力不说,还得赔上化肥农药的钱。再说,妻子身体本身也不太好,可别“赔了夫人又折兵”,还不如打点零工,日子虽然捉襟见肘,可也无需烦心。

     半个月过去了,村干部见潘家芝还不来报名,便上门打听。起初,潘家芝怕被误认为“不识趣”,就假托自己没时间管理,被追问多次后,发现搪塞不过去,才将实情和盘托出。

     村委会主任洑月龙当即表态:“种不好没关系,我们有专家,随时可以到大棚技术指导;没有劳动力也没事,我们有支固定的党员服务队,只要你需要,随时都能上门提供帮助;至于销售,更不用发愁,有专业团队管包销,只要你种得好,还能高价收购。”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潘家芝再难推辞,从村里领下3.5亩芦笋大棚,开始了创业之路。可没想到,才过几个月,台风马上给潘家芝来了个“下马威”。一夜之间,5个大棚被吹毁了3个。早上起来,站在自家大棚前,潘家芝嚎啕大哭。

     眼泪还没哭干,村干部就赶来了。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两天不到,潘家芝的大棚修好了。所幸,芦笋没有受到太大损失。这下,潘家芝更加不敢掉以轻心,天天守着大棚,啥时施肥、啥时浇水,门儿清,比照顾自家孩子还用心。有啥不懂,就问临近的大户和专家。

     看着妻子忙碌,丈夫自然心疼,也常去地头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悉心照料的芦笋质量明显比别家高出不少,价格自然蹭蹭上去。去年,潘家芝的5个大棚共净赚了2.3万多元,这在往常,那是想都不敢想。春节那会,一家人高兴不已,过了个幸福年。

     潘家芝没读过多少书,却深懂感恩。今年4月的一天,她主动来到村委会,说是希望村里组织其它帮扶对象到她棚里来参观。好端端的,为啥提出这个要求?原来,大家都说潘家芝种的芦笋好,可不知到底有啥秘方。这话传到潘家芝耳中,她丝毫没想着藏着掖着,索性请村里出面,让大伙儿直接来基地交流学习。

     记者采访当天,正好碰上南杨村其余16户帮扶对象,蹲在棚内你一言、我一句。潘家芝知无不言,平日里不善言辞的她,颇有些“土专家”范儿。帮扶对象朱明琴从未偷懒,可自家芦笋两根才赶上潘家芝家的一根粗,这个问题困扰她许久,听完后,恍然大悟。

     “我才知道,原来是自己舍不得拔苗,留了太多的细苗,把营养都分掉了,回去了得赶紧拔,不能舍不得。”话还没说完,一群妇女咯咯地笑。告别前,潘家芝大大方方地说:“大家乡里乡亲,今后有啥问题,随时跑到我家来。咱把日子都过好了、过旺了,才不辜负政府的一片好意啊!”

 

责编:冬梅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