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发现大熊猫已有近一个月时间了,5月30日上午,站在九顶山山脚下,九顶山管理处绵竹管理站站长廖亮仍难掩心中激动:“这有力地证明了九顶山生态修复的正确性与取得的良好效果,这下我们工作更有底气啦!”
5月3日,四川九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下称“九顶山保护区”)绵竹管理站的监测队员在金花镇境内提取红外线相机数据时,发现拍摄到了一只成年活体大熊猫,这是德阳境内首次拍摄到的活体野生大熊猫。
这张难得的照片有力地证明了九顶山保护区良好的生态,适合大熊猫和其它珍稀动物栖息、繁衍,对大熊猫的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九顶山保护区于1999年被省政府批准成立,二十年来,在生态修复上保护区做了哪些尝试?
关矿井补植被 生态保护二十年
廖亮说“发现大熊猫是必然”,并非空穴来风。
九顶山管理处处长郑雄介绍,九顶山保护区位于什邡市与绵竹市境内,是以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012年8月,省政府调整后的九顶山保护区面积为61640.0公顷。
从成立保护区至今,郑雄在九顶山管理处一干就是二十年,亲身经历了九顶山的保护与生态修复。
保护区成立以来,九顶山管理处先后制订了《四川九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入山须知》《四川九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野外用火管理规定》《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管理制度》,规范了保护区的管理,严禁在保护区内狩猎、挖药、伐木、采矿等人为活动。
二十年来,九顶山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日常巡护、森林管护、护林防火、反盗猎巡查,在基础设施建设、大熊猫监测及其栖息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普及、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03年,九顶山管理处开始对大熊猫进行监测,2004年安装少量红外线相机。工作人员每年4次对位于绵竹、什邡境内的5条样线进行监测、调查,并清理盗猎者布下的钢丝套和扑兽夹。“2003年至2008年,我们对样线进行监测时,总能发现大熊猫的巢穴、食迹、粪便、毛发等,遗憾的是没有发现活体或影像资料。但多次发现金丝猴、獐子、麂子等野生动物,发现的次数和个体逐年增多。”郑雄说。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与汶川一山之隔的九顶山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及大熊猫栖息地等均遭受严重破坏,九顶山保护区生态修复纳入了灾后重建范围,主要对大熊猫栖息地的植被进行修复,对基础设施进行重建。2008年至2013年,九顶山保护区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2930万元,建设保护站5个、管理站1个,恢复大熊猫栖息地1万公顷,建设植苗基地7公顷,有效降低了地震对九顶山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影响。
2017年,德阳市通过清理整顿探矿采矿权,关闭了保护区内的全部矿井,保留山体和地形的原貌,科学培土后补种植被。同年,九顶山管理处继续在保护区内安装红外线相机。今年5月8日向媒体公布的大熊猫活动视频,正是这一批红外线相机所拍摄的。
“徐诗未们”的转变 保护共同家园
徐诗未是绵竹市金花镇三江村村民。这位40多岁的精壮汉子从小在九顶山山脚下长大。随着保护区的设立,徐诗未的人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快看,那就是被老熊(黑熊)掰断的树枝,这个季节,它专吃这种树上的小果子。树枝断面很新鲜,应该是昨晚上来的。”5月29日上午,在九顶山密林深处,徐诗未边用刀开路,边向记者介绍被黑熊光顾过的地方。
记者注意到,被黑熊光顾过的地方离山下村民居住点并不远,直线距离约5公里。徐诗未说,因四处是密林,需边走边开路,普通人步行需要4小时左右。现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特别是中央环保督察,九顶山的矿井关闭后,野生动物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密集、离村庄越来越近。“前些年,得往深山老林里走,运气好才能看见少量野生动物,现在我巡山时经常看到。上个月一只猴子还下山跑到我家来找吃的呢。”徐诗未笑着说。
保护区成立以来,九顶山管理处的众多工作中,有一项从未放松,也是付出较大的——不断对九顶山周边的村(社区)群众进行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作为土生土长的九顶山山脚下的村民,徐诗未无疑是观念更新者。
徐诗未坦言,九顶山没建保护区前,他也曾像当地村民一样,上山打过猎。“很早以前,兔呀鸡呀这些小动物确实打过,但我不是专业猎人,大型野兽没打过,也没那个本事。自从九顶山建保护区后,通过政府宣传,知道那是犯法的,再也没打了。”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徐诗未成了一名护林员,身份转变的同时,观念也在转变,更不可能知法犯法去捕捉野生动物。徐诗未称,现在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都比较高,这次山上发现大熊猫后,大家特别自豪,环保意识更强。
现如今,徐诗未巡山时,看到那些因摔伤或打架受伤的动物,不但不会去伤害它,还会想方设法保护它、救助它,“村民都明白生态平衡的道理,这里不但是我们的家园,也是大熊猫的家园,是所有动植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叶斌 记者 雷倢)
责编: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