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宾学院举办个展,宜宾学院美术院院长杨剑涛主持开幕式
四川新闻网宜宾10月16日讯(石兴旺)近月,一篇《乡土上的跬步——葛伟杰油画作品展》微文,在的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四川宜宾“周末画家”葛伟杰,不像其他画家为艺术创作周游世界列国、畅游名山大川,而他利用周末时间,植根乡土,以宜宾近郊为中点,以区县为半径,用手中的妙笔丹青写生不缀,并创作出了大量的具有“宜宾印象”的油画作品,用实际行动和艺术语言符号,表达画家对家乡无比热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受到业界广泛赞誉。
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周末画家”葛伟杰,虽然在空间和距离不能远至“千里之外”,但他在时间和乡土上却坚持“积跬步”,单行不“至千里”,30年风雨行程、绘画创作之旅应足遍全国。更可贵的是:他涓涓“小流”之作,如今“成江海”,累“积成山”,面世佳作广为业界称道点赞。
世家渊源,感染着他从艺不缀
“我从小喜欢就画画,于1980年以云贵川色彩最高分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在校期间,深得老师的喜爱,受到了著名水彩画家杜泳樵、黄小玲、李景方等老师的亲自指导,系统地学习学院派人物绘画一些技巧技法。绘画是我的一生的执念和追求,我一刻也没放弃。虽说不像职业画家那样整日背着画框,手拿画笔,走偏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处写生,创作惊骇之作,但我只能在工作之余,或周末挤出一点时间,本着就近、本土原则,画好宜宾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就很不错了。”
葛伟杰在乡村写生时场景
为了完成一幅画,曾忘记回家时间。他说,那是一个秋天的周末,只身一人到江安老家写生,时值下午6点多,一位在附近钓鱼的老乡路过他身边,轻拍了一下肩膀说到:“这么迟了,还在画画啊?现在都已经没车了,你怎么回家啊?”当时,整个人像做梦一样,一下子被惊醒,人也感觉饿了,简单收拾后,忍住饥饿赶路回家,到家后已是晚上9点多了。“像这样的事,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应该说是我们画者的习惯和通病。”
说其世家渊源。不得不说,葛伟杰出生于江安县一个浓厚艺术氛围家庭,有个会画画的哥哥叫葛燎原,同在四川省宜宾市区工作。他的艺术之路,应该说是自幼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兴趣使然。难能可贵是,兄弟俩均能做到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坚持来到郊区写生二、三十年,凭着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同以娴熟的笔法勾点出了宜宾城乡的山山水水美景,以丰富的色彩描绘出乡村自然宁静俊美秀丽的田园风光,用绘画艺术的形式大写宜宾的旅游资源,利用艺术符号彰显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韵,展现宜宾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业界专家曾评论说:“他俩不仅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为家乡文化事业、乡村振兴和对外形象的宣传皆作出了突出贡献,从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成为闻名遐迩的‘一门双杰、公仆画家’和‘宜宾流派’创造者。”
就是因为他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和对家乡景色的眷恋,葛伟杰继而将出彩的人物画转变成画风景。已毕业20多年的他,完全在和时间在赛跑,寄拜大自然为师,以多彩宜宾为刻画对象,不论天晴下雨,从不浪费宝贵的时间,或组团或个人,游弋家乡美景,走进山间田野,闻着乡土气息,用自己绘画语言和朴实无华的色笔技法,采写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宜宾乡愁、感人至深的作品。
艺政一身,勤情造就“周末画家”
“在很多人眼里,都认为我长大后一定会走上专业的绘画道路。可能是受我家庭和哥的影响,也许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和趋势,我毕业后并没有从事自己所热爱的绘画工作,而是选择行政工作,希望能实实在在为家乡人民服务,做点力所能及的一点事情。”葛伟杰回忆说:“我和哥同在宜宾工作,同有艺术爱好和追求,但作为一名中层干部,很清楚自己的职责与担当。不但未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影响本职工作,反而还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比如说,为了周末能出去画画,一到周五都必须把该做的事情干完干好;相反的,周末出去画好一副或几幅画作后,心情就随之编导愉悦、轻松,干起工作来劲头就大了,工作效率就高了。如此轮回和作用,我的工作和绘画就两不误、两协调了。”
《天池公园》
著名艺术家马一平曾在葛伟杰作品集《序》中讲道:“历时20多年,此时的他和他的兄长都已步入政坛多年,同为行政干部。但令我惊奇的是,这兄弟俩,竟然一边从政,一边对画画爱不释手,每逢双休日只要没有公务占据,就一定会去就近乡村写生,多年来从无例外,成了一对虔诚的双休日画家,勤与情的结晶。”
说他“勤”,意味着坚持不懈的付出,身居官场却能把本可歇息的时间用于作画,在本没有实际作画的时间和空间里,兄弟俩共用的一间约四十平方的“画室”,多年的画作挂满四壁、堆叠于地板上,里面蕴藏着的是他们俩对绘画的执着追求,辛勤付出与汗水积攒的成果;所谓“情”,并非是简单源于他们兄弟间对于画画及其任何功利目的的挚爱之情,而这一个“情”字连着画家对于生养自己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憧憬之情。
马一平指出,从其作品中,都能读到这份深情厚意。“他在构图、色彩和画面的表现与处理上的长足进展,这自然是对于‘勤’的报偿,但有一点并没有改变,那就是几年前那些在技巧上有不少明显缺陷的画面上,依然有这份‘情’的呈现。这位‘周末画家’,他就是爱画画,而且在想画好画的同时,把那份故土情表达的更为淋漓尽致,他从不放过向可能接触到的各路名家大腕求教的机会,但任何技巧上的努力与提升都围绕一个‘情’字展开,这正是伟杰风景画的一个可贵的特色。”
“作为一个画家,五十而知天命,却还有漫长的未来,还有足够的上升空间,这正是伟杰本人以及关注伟杰的人们的共同期待。”马一平称赞说,他的作品紧紧地把握着时代的脉搏,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工作、生活,在他的画笔下更加精彩;艺术作品,在他的周末生活时空中完美呈现。为了艺术和工作成效俱佳,作为宜宾本土“周末画家”的葛伟杰,用“勤”“情”二字进行诠释和演说,用不朽的佳作证明了自己的绘画实力和人生价值。
丹青乡土,炼就画家家国情愫
问及是什么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时,葛伟杰毫不犹豫的地说:“是乡土和丹青!因为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就喜欢画画,加上有我多彩美丽的宜宾和一生不舍的画笔;想把家乡自然的乡村原貌本真还原成牧歌景象,将美丽宜宾的青山绿水、竹林、农舍、家禽、稻田、乡道等城乡环境和人文符号,通过自己绘画语言、思乡情结和坚持写生行为,编织在小画大世界里,以传颂和记录新时代宜宾的新农村、新面貌。”
《花卉》
凡观赏过他绘画作品的人,均表示乡味浓烈,身临其境;情色相融,美不胜收。
尤其是他那些多彩的乡村牧歌韵味风景画,更是彰显了画家无尽的多情的爱家恋家情怀。葛伟杰讲到:“画人物需要模特和特定的时间,但风景写生画却跟给我更加广阔空间和发挥余地,不受时空限制,只要走出去,随处可画,一画就是一件作品。”
在题为《有人摆渡彼岸便不是彼岸》画中可以看出,远山与农舍的凝重与近水的宁静,相得益彰,与世不争,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在题为《春光里,没有人住的土墙房子》的作品里,由于近景已经近乎倒塌的土墙房子的存在,表达了画家对乡村凋零的忧伤,生机盎然的明黄色与浅绿、墨绿混搭在一起,共同构成对那颓败的灰色土色的土墙房子巨大的反差与冲击。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乡村牧歌的哀怜,读到了画家的一丝乡愁。也许,正是如此,画家才极力地去表现牧歌于画里的特质:纯净与无染。即使乡村的凋敝或者不再是我们当代社会的前台,或者说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与历史的当下,画家仍然怀充着对现在农村的真实展现和儿时家乡的记忆,感受到了画家为官为民的责任和担当,表达画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艺术人生的不懈追求。”
刘火曾评论说:“乡情一直是诗人吟咏不绝的诗,是画家永远画不完的画,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历代仁人志士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愫。爱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乡情乡韵,成就精彩艺术人生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展示独具特色的蜀地乡情文化,慰勉拚搏奋斗在外的老乡和守望家乡、建设家乡的四川儿女,深化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激发大家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四川“两个加快”提供强大支撑和持久动力。葛伟杰守望宜宾城乡,寄情于山水,利用30年时光,创作出了大量具有乡情乡韵的“宜宾印象”的作品,也成就了他精彩的艺术人生。
葛伟杰的美术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展出并获奖,多幅作品发表于《中华名流书画报》、《中国书画报》、《四川美术》、《写生》等国内知名刊物;被《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大师》收录,被国内友人收藏;部分油画作品收录《中国当代艺术家》、水彩画收录《中国水彩名家》。出版有《葛伟杰.水彩.水粉》和《宜山宜水——葛伟杰风景写生作品选集》画册;举办过《乡情 乡韵》川南画坛双杰葛燎原、葛伟杰作品展和《葛伟杰油画个人写生汇报展》。自己本人被评为《优秀写生画家》。 现为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宜宾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写生中国油画俱乐部宜宾分部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