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295所农村寄宿学校中,有60.5%的学校人均居室使用面积小于3平方米,约三分之二的学校不能保证一人一床。有5.5%的学生半个月以上才能吃到一次肉,有6.6%的学生从来没有在食堂吃到肉……”《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课题组对天津、辽宁、吉林等17个省市开展专题调研,重点关注了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一年多时间里农村教育在事业发展、政策发展、学术发展和实践发展方面的主要进展情况。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学前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且城镇化趋向明显。义务教育中,中国继续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中西部22个省份699个试点县的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还有11个省份在288个县开展了地方试点,直接受益学生达3000多万。
同时,全国约1.2亿学生享受免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33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资助,特岗教师中央财政工资性补助标准西部达到年人均2.7万元,中部达到2.4万元。
目前,全国有28个省份相继出台了异地高考政策,让农村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成为现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则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
报告课题组负责人、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说:“虽然中国农村教育发展走势看好,但其教育薄弱状况依然突出。”在报告调查一年间,全国乡村小学数量又减少了14037所,与之相对的,镇区则增加了1454所。研究还显示,农村教师“老龄化”问题仍较突出,晋级难,一师讲多科课程的现象严重,同时,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锻炼时间短。
教育界专家认为,“十二五”期间将有超过5000万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随着城乡人口的空间重组,农村教育的空间形态、体制形态和结构形态也将出现重构。因此,中国应将农村教育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邬志辉分析说,将来农村学校有四种模式,即农村土地整体规划后形成的农村社区内的学校、孩子相对集中的农村的寄宿制学校、边远地区保留下来的教学点、撤并学校后向城镇集中的规模化办学学校。
“实践证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也能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教育资源也能高效配置;农村地区也能够不以牺牲学生健康为代价提高教育质量;农村地区能够建立事业共同体,以教育事业凝聚价值共识,形成合力;能够将优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实现创新发展。只要我们敢做敢为,勇于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农村教育也能够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影响。”报告对农村教育提出了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