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农村文艺 • 正文

散文集《乡村时光》序(袁学骏)

发布时间:  本网编辑

       红孩先生曾经发文《散文创作迎来群众性热潮》,认为“群众文学的特点是群众的参与性”“我们所说的群众一是指众多的文学爱好者,二是特指从事文学创作的业余作者”(见《文艺报》2017年10月9日)。已经从事文学创作多年的刘兰根便是其中的一位。她忙于日常工作和家务,却总能挤出时间来从事写作,出版过幽默段子集《情景生活》,受到读者们的广泛好评。现在又将推出这本以童年生活为主的散文集《乡村时光》,可见其创作动力十足,成果丰富。

       我首先羡慕刘兰根对自己童年家乡生活的深刻记忆能力,竟然那么具象、那么清晰、那么亲切而有趣。记忆是十分重要的,人生不能走过就都忘却了,还应当牢牢地记住,起码记住自己的家、自己的院、自己的父母亲友,记住那些惯常而有意思的或者铭心刻骨的悲欢、重要的人生节点。这也是要不断回忆、不断加深印象的,需要进行一些头脑加工修改而更加明晰的思维过程,如此就可能变成后来具有审美意义的作品。有位学者王清辉说,这是一种“驯养记忆的方式”“是个人美学”。(见《文艺报》2018年2月9日第二版)刘兰根这个集子中的人物、事件和生活场景全是她亲历的,非虚构的,更是在她头脑中文学化、文化化之后的结果。可以说,这些是她的童年生活审美、父母亲情审美和乡土文化审美。这和大多数童年写作、乡土写作相似,但细读又多有不同。主要是细节的不同,都说细节是文学的生命,刘兰根童年生活的细节决定了这本集子的文化意义和文学价值。

       这是一本接地气、有筋骨、有温度的散文集。说它接地气,是每一篇都来自她的亲身经历,带着她真切的童年感受,有浓厚的冀中南一带的乡间生活气息,有作者儿时农村经济文化的真实背景。有筋骨,是作者在记述和描写中,有苦难生活中的快乐,有淡淡的向善向上的情愫,有自强不息、一直前行的姿态。她有悲伤而不强化悲伤,有苦难和父母的吝啬与大方却更有生存的意志,没有所谓的小资、小女人似的心理和言行。有温度,是刘兰根在作品中满带着感恩之情,用大量笔墨描述她少儿时期的父母,不但刻画出了他们的音容笑貌,也塑造了他们善美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成为“我”成长中的标杆和前进的榜样。他们的家风家教和家训是如此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即使到了城市化的今天来看,这种家风也是可贵的、应当继续发扬的。

       这本集子给人以生命感、成长感,同时也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前进的脚步声。以前的农村生活和今天的农村生活、城市与乡村接合部的新生活是渐变的,走向富裕和美好的。但是“我”的父母似乎仍然停留在原有的生活位置上,他们是被“我”和同代人拉着进入新时代的。作者刘兰根用现代意识观照了她童年的乡村和渐渐变老的父母,观照了正在式微的农村,也从一个城里人的角度看待了当今发展中的现实,既有浓浓的乡土情结、父母情结和童年情结,又有对迎接新时代的内在激情和享受新时代新生活的快乐,是在新旧对比中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历史的演进。这正是这本集子的重要题旨呈现。如果没有这一点,或只是眷恋于以往的农家小日子,哀伤于家乡故土的零落,那就是作者创作倾向上的遗憾了。

       书中,好多篇目是精彩的或说独特的。比如《父亲的坚守》《父亲的表》是写父亲学兽医,辛苦地为家禽和头牯治病,也不乏男子汉的儿女情长。《妈妈的纸条》《母爱的滋味》是写母亲对儿女的关爱和作为家庭主妇勤俭治家有方。《初秋的大红枣》《夏天的味道》《小拉车》等等,充满着乡间田园风光之美和农村生活的情趣。《新年量身高》《发卡》等,洋溢着浓浓的童心与童趣。《后锅》等又是时代变迁的记录。

       家乡是刘兰根精神的根基,是她的童心发芽处,是她生命的原点和出发地、起跑线,她如果再写少儿时代的生活仍然会有血有肉、内心激动不已的。

       希望她有更多好作品问世!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