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医疗卫生 • 正文

湿气有不同 祛湿分体质

发布时间:  本网编辑

  淋了雨会“湿”,怎么说吃了生冷东西也会有“湿气”、空调叹多了也“湿”,精神疲惫困顿、消化不良也是“湿”?“湿气”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阿妈煲的祛湿汤喝了很多也没用?

  8月19日,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岭南中医科普大讲坛”迎来第10期,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科大科主任、学术带头人黄穗平教授前来解“湿”。黄穗平提醒,“湿”也有不同体质类型,要对症祛湿;还有些人根本就用错了食材,所以没达到效果。快来收好黄穗平的祛湿秘籍!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胡嘉鸿、宋莉萍

  百病之源“湿”从何来?

  “湿气”可说是广东人的高频词。中医素有“风、寒、暑、湿、燥、火”六大病因之说,在岭南地区,“湿”可谓六因之首,百病之源。黄穗平说,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而湿的来源一样有内外之分。

  从外部环境看,岭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不分明,雨水多,地表含水分高,加之气候炎热,湿受热蒸,因此长年空气湿度偏大。

  从人体内部环境看,本来热的时候人体出出汗很有好处,可现代人夏天多用空调,不出汗,会导致皮肤毛孔开闭功能失常,“湿”无法排出体外,会引起体内气血循环不畅,损伤脾胃的运化水湿功能。

  另外,爱吃冷饮也会导致水湿代谢受到阻滞;食物过于油腻,过食肥厚食物,摄入的能量远远多于身体所需,也易聚湿生痰,引发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

  精神因素也是“内湿”的源头。生活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出现脾虚征象,也会导致湿气。

  为什么有些人一直“祛湿”也没效果?

  湿气重会引发很多身体不适的症状。如果一段时间疲劳困顿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如厕不如意;又或者口干口苦口臭、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头皮油腻脱发、脸上长斑起痘满脸油光,多半都是湿气聚集了。很多人觉得此时应该祛湿,但也有人觉得祛湿没什么效果。黄穗平提醒,不少人确实没有掌握祛湿的正确方法。

  1.赤小豆红豆要分清

  湿气重的感觉不好受,有些人喜欢煮点红豆薏米来祛湿消肿,但往往喝了一段时间,湿气一点没去,还觉得身体越发地肿了。其实,90%的人煮红豆薏米粥,食材都选择错了,所以湿气才祛不了。

  真正有祛湿消肿作用的不是红豆,而是赤小豆。只有用对了赤小豆,才能起到健脾祛湿的效果。

  2.虚寒体质不宜直接用生薏米

  薏米属于淡渗利湿药,但性偏凉,对于脾虚特别是脾胃虚寒的人,如果光用生薏米就会损伤脾胃,而脾是负责运化水湿的,脾伤了,湿气更加排不出,越祛湿反而身体越湿。煮之前可以将生薏米用小火炒到金黄色,把寒性减去,就能避免对脾胃的损伤。

  3.祛湿别忽略健脾

  4.湿气侵体四时有不同

  祛湿要学会辨别不同的性质以及各种常用的祛湿法。寒湿、湿热、暑湿、风湿所用祛湿食材有不同偏重,最好先找中医师辨识一下体质和湿气的类型。

  四“湿”常用食药材:

  寒湿:干姜、陈皮、砂仁、草果、艾草、花椒。

  湿热:赤小豆、薏苡仁、水芹、玉米、鸡骨草。

  暑湿:白扁豆、冬瓜、荷叶、西瓜翠衣。

  风湿:五指毛桃、巴戟天、北木瓜、白芷、桑枝。

  常见的祛湿食材你用对了吗?

  1.五指毛桃:

  性平微温,具有益气健脾、祛痰化湿、舒筋活络的功效,用来煲汤对付脾虚湿困,老少咸宜。

  五指毛桃茯苓鸡汤

  材料:五指毛桃30克,茯苓20克,鸡半只,姜3片(2人份)

  做法:将鸡焯水,药材洗净,一同放入砂锅中,大火烧开后关中小火煲1个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祛湿。

  2.白扁豆:

  味甘,具有健脾、祛湿、消暑的作用。

  冬瓜扁豆薏苡仁猪骨汤

  材料:带皮冬瓜200克,炒扁豆20克,炒薏苡仁20克,生姜3片,猪骨200克

  做法:猪骨焯水,冬瓜切块,药材洗净,以上食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1小时左右,加盐调味。

  功效:清热解暑祛湿。

  3.薏苡仁:

  性凉,味甘、淡,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止痛、清热排脓的作用。薏苡仁最突出的功效就是利水渗湿,十分适合“十人九湿”的广东地区入膳。

  土茯苓薏米猪骨

  材料:土茯苓20~30克(鲜品50~100克),薏苡仁30克,猪骨头500克

  做法:土茯苓、薏苡仁提前用清水浸泡30分钟,猪骨焯水,一同入锅加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至30~60分钟左右,加盐调味,喝汤吃肉。

  功效:清热除湿解毒。

  4.茯苓:

  味甘、淡,性平,入脾、肾、心经,有淡渗利湿,健脾宁心的作用,凡水湿、痰饮,无论风寒热或兼脾肾气虚皆宜,被称为“四时神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党参茯苓扁豆汤

  材料:党参20克,茯苓20克,薏苡仁30克,猪骨500克。

  做法:先将猪骨焯水,将党参、茯苓、薏苡仁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沸后,文火熬1小时,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即可。

  功效:益气健脾祛湿。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