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致富经纬 • 正文

雪山融水鱼养殖 高原规模种药材

发布时间:  本网编辑

原标题:雪山融水鱼养殖 高原规模种药材


记者在得荣采访

冯强

得荣县中藏药材种植基地

彭错打捞养殖的冷水鱼

雪山融水冷水鱼养殖基地

采访车沿215国道在山谷间蜿蜒,定曲河水碧蓝清亮。从莫木沟一路翻山而上,快到山顶时,一座高山冷水鱼养殖鱼场呈现眼前。

在成品鱼池前,38岁的藏族老乡彭错正拿着网兜捞鱼。今天有买家来看鱼,他负责捞几条样品给人看。用拦截网片把鱼群逼到狭窄的水道内,彭错熟练地拿起网兜在水中一搅,两条肥硕的裂腹鱼从水塘中一跃而起,褐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彭错不慌不忙,牢牢把住网兜左右一挥,两条大鱼便被捕入网中。“至少有三四斤重,肉质紧实,品质很不错!”赶来查看的买家一边抓鱼一边夸赞。

这个位于甘孜州奔都乡莫木沟的高原冷水鱼养殖项目,由对口支援得荣县的青羊区筹资兴建。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当地特有的雪山融水养殖虹鳟、金鳟、鲟鱼、裂腹鱼等高附加值冷水鱼。同时以此为基础发展餐饮旅游业,修建旅游栈道和住宿酒店,远期还准备进一步开发莫木大峡谷,为游客打造集休闲度假、山水观赏、藏家田园农耕风情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

甘孜州得荣县位于四川省西南、川滇交界处,这里景色优美、阳光充足,历来被称为“太阳谷”。8月26日—8月28日,本报记者深入到得荣县城镇、乡村和农牧民家中,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记录、感受青羊对口支援给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讲述·我的受援故事】

高原雪水养鱼 甘孜州头一家

整合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我们县有127个村,都是典型的‘有山不见山,有水用不上’,就我们莫木三个村是少数,从山顶上一条小溪自上而下穿过三个村,这是高原恩赐给我们的礼物!”莫木上村党支部书记次朱彭错介绍。

8月27日,记者正是沿着这条小溪,来到了青羊区对口支援工作组和当地藏族群众共同开发的冷水鱼养殖项目所在地。工作人员表示,像这样的高原冷水鱼养殖项目,在甘孜州还是头一家。

“我们在考察调研中发现,这里有一条贯穿莫木上中下三个村的溪水,澄澈清凉,是难得的自然资源。”来自青羊区草市街街道办的莫木上村驻村干部李沁说,通过集思广益,大家认为凭着当地海拔2900多米“桃源秘境”般有山有水风光绮丽的资源优势,依托“乡村旅游+渔业生产”,决定和藏族老乡共同发展冷水鱼项目,助力莫木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2019年3月,青羊区对口支援得荣县工作队投资120多万元,修建了甘孜州第一家冷水鱼养殖基地,扶持贫困村莫木上、中、下三村以集体合作社的方式入股,与来自丽江的冷水鱼养殖专家共同合作,成立甘孜州奔都冷水鱼养殖有限公司。

“冷水鱼养殖对水质和水温要求很高。”李沁告诉记者,莫木村的这条小溪常年水温在12℃左右,水温低,且水质清澈,四季都不断流,非常适合冷水鱼生长。整个养殖基地占地约3.3亩,首批投入约30万尾鱼苗,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50万元。除了分红,合作社还会聘请当地村民负责投食、增氧、杀虫、更新水循环等。

“这里鱼卖得不错。三文鱼可以卖35元/斤,裂腹鱼卖55元/斤。”忙完鱼场的活计,彭错带领记者前往他家离此几分钟路程的小院休息。路旁有巨大的核桃树和结了果的藏梨,摘下来一咬,唇齿留香、满口生津。

院子里,女主人正在打酥油茶,几盆花草透露出主人的生活情趣。花架旁放着彭错心爱的牛皮帽。一只橘猫在门口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室内铺着木地板,摆着藏式炉灶、组合柜和沙发。

“家里的地大部分租给了鱼场,一年有6000多元租金。闲时在鱼场打工,一天能挣150元左右,离家近,工作也不算累,比以前好多了!”聊起现在的生活,彭错不自觉地就会露出由衷的笑容。

“去年彭错大叔家有3万多元的收入,人均在6000元以上。”陪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3年刚刚建档贫困户时,他家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036元。

看着鱼场的冷水鱼养殖蒸蒸日上,相关的餐饮民宿发展也提上了日程。今年4月,莫木冷水鱼山庄正式注册成立。冷水鱼养殖和农家乐餐饮服务齐头并进,每年按照“保底+效益浮动”的方式,定期为村集体合作社分红,并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几个贫困村的经济发展。

“我现在一个月能挣3000元工资!”藏族姑娘次仁拉姆插话说,她现在长期在冷水鱼山庄帮忙招呼客人。初中毕业的次仁拉姆是莫木下村贫困户阿妈久家的大女儿,今年刚满20岁。她家中一共4人,除父母外还有一个正在读中职的弟弟。过去仅依靠种地务农的一家人,随着村里产业的发展开始有了稳定的新工作。

从彭错家出来,顺着溪流往下游走。一条幽静的木质栈道映入眼帘。溪水淙淙,两岸绿荫如盖,奇花异草无数,下游1公里左右更是出现了二三十棵茂盛而古老的核桃树遮天蔽日。

“我们计划在这一片区安装20多个木屋,再配套漂流、帐篷露营、陶艺、木工体验等相关旅游项目和设施。”从青羊区康河街道办事处到莫木下村驻点工作的何庆告诉记者,青羊区投资120多万元修建了沿溪栈道,还联系了投资人打造民宿酒店,整合资源打造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

“依托高原溪水、三村连片这一难得的自然资源,以木栈道为线,以冷水鱼养殖基地为基础,持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场景,串珠成线发展综合性乡村旅游。”青羊区对口支援得荣县工作队领队秦震对当地农旅融合项目的发展信心十足,“等项目都竣工完毕后,游客就能体验在莫木上村吃鱼,走旅游栈道观光、戏水,到莫木下村烧烤、野炊、品茶、观星空夜景、住宿等一条龙休闲娱乐活动。你说巴不巴适?”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中藏药材规模种植开启致富金钥匙

湛蓝的天空,偶有几片白云飘过。紫色的桔梗花一丛丛一簇簇,开得煞是好看。在海拔3160米的得荣县茨巫乡郎达村中藏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秦艽、赤芍、苍术、羌活长势喜人,村民三个一群、五个一组正忙着除草、施肥。

丁真曲扎片刻不停在棚内忙活,一边跟着大家在棚内除草,一边注意观察羌活的长势和种植技巧,对这种每公斤能卖100多元的宝贝,他准备明年自家种起来。丁真曲扎一家五口人,几亩田地主要用来种自家吃的青稞和玉米,每年除了挖虫草、捡松茸几乎没什么现金收入。前不久,他把土地流转给企业,在收取土地流转费的同时利用农闲到基地打工,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也过得红火起来。

丁真曲扎说:“流转费一年6000多块,加上在这里打工,以及年底分红的股金,今年能收入3万多块,比原来挖虫草、捡松茸收入更多更稳定。”

采访中,正赶上基地发放七八月份的用工工资。郎达村的尼玛、曲珍们笑逐颜开。记者看了看工资表,尼玛工时39.5天,领到了5925元。

“我家里的几亩土地流转给了种植示范基地,我们在家门口务工,每人每天能挣150元。”尼玛说,现在他在这里学习中藏药材种植技术,明年会和家人一起扩大种植规模,从基地领种苗,争取收入再上一个台阶!

“刚开始村民还是有很多顾虑,大部分都更愿意种传统的玉米、青稞,后来看到基地出产的中藏药材真的能卖上价,慢慢都转变了态度。”秦震告诉记者,通过基地赊销种苗,公司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并在收获后用市场价回购的方式,充分激发起周边群众想脱贫、愿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现在周边村民都很积极,会主动跑到我们办公室表达自己想种药材的想法。” 丽江华利生物药业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和星宇告诉记者,只要掌握了种植技术,种植中藏药材的收入比村民过去上山挖虫草更高更稳定。

“比如羌活吧,160元至180元/公斤,亩产300至400公斤,一亩地的产出就有近6万元。”和星宇说,今年他们准备引进市场价格300元左右/公斤的胡黄连。这种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非常适合得荣地区的海拔和气候条件,引进后将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种植效益。

“现在我们在当地的辐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几千亩,明年预计可以达到万亩,为得荣再添一把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和星宇表示,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由公司筛选种植品类,负责种苗培育、种植示范、田间管理,以及农户分散种植过程中的技术支持。他们会与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随行就市、上不封顶”的回收协议,用这些高原出产的优质中藏药材生产饮片,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目前基地选育的品种主要有云木香、天冬、秦艽、羌活、桔梗、重楼、赤芍等,村民能从土地流转租金、基地务工薪金、自主种植现金,以及合作社集体种植的分红股金四个方面获益。”青羊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立足甘孜州得荣县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该区整合投入援藏资金400多万元,完成了中藏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的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下一步,他们将在得荣县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中药饮片厂,中藏药、白芸豆生产线等,逐步将基地的示范效应辐射至得荣全域,推进当地经济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定曲河畔稻谷香,嘎金山下人儿笑,跳起豪迈的九步锅庄,得荣人走上幸福路……”听着山歌作别得荣,藏族大叔彭错的话仿佛仍在耳边回响:“现在村里的变化一天一个样,等我女儿长大了,我要让她走出大山,好好读个大学,一起见证这个美好时代!”

【心声·我的对口支援历程】

青羊区对口支援干部、挂职甘孜州得荣县政府办副主任冯强:

聚焦产业扶贫 “六好”模式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为了莫木周边三个村脱贫攻坚,我们筹集了一笔资金,又联系了云南丽江的投资人和养殖专家,希望在莫木沟发展冷水鱼养殖和生态旅游产业,可是快签协议时差点把投资人气跑。”回想起第一次协调签约的场景,冯强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有个押在第三方的土地恢复金,有村民提出6万元少了,至少要20万元;又有村民担心养鱼影响灌溉用水。现场僵起了,投资人一气之下拂袖离场。”

“我们一边把投资人稳住,一边派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做工作。毕竟关系到大家的利益,村里的渔场,大家都有股份。”冯强说,驻村干部找到村里最有威望的几户人,邀请他们去渔场看鱼,又教导村民科学灌溉的方法,制定了灌溉时间表,更筹资在莫木村溪水上游修建了1200多立方米的蓄水池,彻底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有租金、股金,还有打工的现金收益,加上远期旅游开发带来的致富前景,之前强硬的几户村民终于点头认可了渔场项目的“造血”模式。

“何时可见真本性,高原风雪弥漫处。”冯强说,“鱼”和“渔”,“智”和“志”,都是我想要带给村民的。皮肤黝黑的冯强是青羊团队里的老大哥,他曾是第四批对口支援得荣工作组的成员,工作期满后又主动申请续期。他是个外表粗犷,处事却细腻周到的男人。每次谈到得荣,谈到当地的产业发展,你总能感觉到他发自内心对得荣的喜爱和深情。“每天,我从宿舍走到办公地点都充满了干劲——阳光灿烂悦目,满城桂花飘香,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第一个冷水鱼养殖项目、第一个现代化中藏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第一个农特产品加工交易园区……结合得荣县县情实际,我们致力找准对口支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冯强说,今年,他们主要聚焦产业扶贫,以“抓好布局、找好项目、建好基地、招好企业、育好模式、带好群众”的“六好”模式为突破,扎实推进青羊区对口支援得荣工作。

【对口支援 实事说话】

2020年青羊区对口帮扶得荣县财政资金2260万元,主要用于产业发展、教育保障、就业帮扶等方面9个项目,产业发展作为重点投资领域,共计投入1280万元。截至目前,已完成4个援建项目,累计拨付资金1300万元。

贫困学生营养餐、“阳光得荣”农产品加工交易市场、脱贫就业创业培训基地、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扶持专项基金、贫困地区人才能力提升培训5个对口帮扶项目稳妥有序推进。通过多方努力,引进得荣中藏药种植公司、四川九院旅游公司、得荣香巴拉融创公司等5家企业,实际投资达980万元。

不仅如此,青羊区还结合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组织少城、康河、草堂街道等赴得荣县对口乡(镇)全域结对帮扶,联动推进党建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推、和谐共创、文化共融;积极开展“千企帮千村”,组织国金证券、尚滕文化公司发挥人才、市场、技术优势,结对帮扶得荣县贫困村,齐心协力让“太阳谷”的光芒更加灿烂夺目。

【记者手记】

真情换真心

格桑花越开越灿烂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体悟,记者感受最深的是对口支援地区干部职工对当地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付出。他们走入得荣的山间地头,带领老乡梳理资源找项目,进村入户帮着老乡清算收入和支出,协调资源将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卖到成都只为看到老乡幸福的笑颜。正是这份溢于言表的真心大爱,让一批又一批来自青羊区对口支援的干部职工来到得荣,留在得荣。

在助推得荣全县脱贫摘帽的道路上,他们用真情换真心,用实干敬青春,实绩致芳华,语言的障碍不能阻隔这份爱的传递,生活的清贫不能阻却这份爱的力度。有他们帮忙,老乡的日子越过越甜、越过越光亮,对党和政府的信心越来越足,主动性越来越高。可以想见,干部和群众一起想办法、出气力,这样的同心协力,穷根再深也挖得净,群众的日子就像草原上的格桑花,越开越灿烂。

记者 沈山 李自强 摄影 钱虹辰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