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农民风采 • 正文

90后小夫妻:让非遗产业“活”起来“火”起来

发布时间:  本网编辑


十一月十二日,管永双(右)和妻子在潜心钻研陶艺。记者 韩毅 摄\视觉重庆

  揉泥、制坯、打磨、刻花、上釉……11月12日,在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穿过一片金黄色的柑橘林,拾阶而上,一栋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掩映在林荫中,静怡、悠然……陶渊明“结庐在人境”之意境油然而生。

  叩开木门,只见“90后”小夫妻管永双和李云杉正潜心制作陶艺。院内各房间,展陈着古朴典雅的陶器,三两慕名而至的客人独自安静品鉴,主、客、陶,共同勾勒出一组偶像剧场景。

  “陶是大地之母的艺术,泥与火的交融,成就了人类文明的开端,也成就了今天的我们。”这对年轻艺术家淡淡地说。

  因陶结缘

  “荣昌两种‘土壤’滋养了我”

  “我们今天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完全受益于荣昌的两种‘土壤’,一是优质陶土,二是文化土壤。”管永双开门见山地说。

  他与妻子是同班同学,201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还在大学时,管永双跟随老师到荣昌采风,就被这里的陶土吸引。

  荣昌陶,又称“安陶”,与建水陶、钦州陶、宜兴陶齐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毕业,管永双与李云杉就来到荣昌,起初在一家陶艺公司上班,一年后辞职,创建起自己的工作室。

  “我们把一切都想象得很美好、也很简单。”管永双回忆,他用工作一年的工资,租了一间农房,添置了制陶设备,并购买了河沙、水泥、砖等材料。当准备搭建烧陶的柴窑时,邻居村民提出窑址挡了路,不让他们建。

  “无窑,谈何制陶。”管永双犹如挨了当头一棒,万般无奈下,他找到村支书和街道办事处负责人求助。“两名大学生甘愿到农村,传承发扬非遗文化,这不是一件大好事吗?”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派专人为管永双另觅场地。

  “最困难时,我和老婆身上的钱加起来还不到100元,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管永双说。

  此刻,当地政府再次雪中送炭,利用大学生创业政策、微型企业扶持政策等,给予了他们资金扶持,两人才渡过难关。

  创新传承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工作室建好后,夫妻二人便开始潜心钻研陶艺。

  在传承选泥、晒泥、碾泥、过浆、揉泥、制坯、晾坯、打磨、刻花、上釉、烧窑等荣昌陶工艺流程的基础上,他们对器型、颜色等方面进行了诸多艺术创新。

  尤其是,秉持“粹万物之精华,见大地之本色”理念的二人,对汉代草木灰釉进行了创新发展,开发了一系列“植物灰釉”作品,涵盖银杏灰釉、芭蕉灰釉、檀木灰釉、荷叶灰釉等20多种植物灰釉。这些作品不仅给传统荣昌陶带来了一波“植物”美学新风尚,更丰富了荣昌陶的色彩和艺术表现形式。

  2017年,作品《痕》入选首届中国四大名陶展;2019年,作品《陶瓷柴烧茶具组合》获得第54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铜奖,作品《无象》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如今,我每一次开窑,都要吸引数十人开车前来挑选尖货,最贵的壶已卖到1.2万元/把,我老婆制的壶也已卖到1万元/把。”管永双称。

  坚守“艺”心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如今,管永双夫妇作为“新陶艺”代表,不仅被评为荣昌区级工艺美术大师、区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还被不少文创企业“盯上”。

  在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中,一位文创企业的董事长就慕名前来,希望利用他们的技术,合作进行产业化加工。

  “产业化发展虽好,但我的工作重心还是会放在艺术陶的创研上,因为热爱所以坚守。”他婉拒了对方的邀请。

  据介绍,在管永双夫妇等“新鲜血液”输入下,荣昌陶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共同发力,该区确定了“陶瓷产业园”和“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双轮驱动的陶瓷产业发展思路:陶瓷产业园突出一个“优”字,全力打造200亿级陶瓷产业发展集群;陶文化创意产业园突出一个“新”字,不断提升荣昌陶的品牌和形象。

  “目前,荣昌正在创建‘中国陶瓷之都’,力争到2025年,形成陶瓷产业总产值约160亿元的规模,让非遗产业真正‘活’起来、‘火’起来。”荣昌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称。

  重庆日报记者 韩毅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