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农村经济 • 正文

从玉米进口看粮食安全的核心

发布时间:  责任编辑:李琴

近期,有关国内玉米价格上涨和玉米进口量增加的消息不时见诸媒体。有报道指出,今年1-10月,我国已累计进口玉米782万吨,比去年全年增加了300多万吨。

我国玉米生产基本情况到底怎样?如何更好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玉米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专家薛吉全教授。

玉米供给和粮食安全完全有保障

薛吉全教授是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第四届玉米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也是陕西省玉米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玉米首席科学家。

薛吉全说,玉米作为粮(食)、饲(料)、经(济)和果(蔬)于一体的多用途兼用作物,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近10年来总产量年均增长5.06%,单产年均增长1.83%,产能维持在2.6亿吨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一段时间以来,饲料需求与深加工需求快速增长,在市场的拉动下,我国玉米供求关系由供大于需逐步转向供求平衡甚至供应偏紧的状况。”薛吉全表示,今年进口玉米782万吨玉米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动物饲料需求增加,“总体来看,目前的玉米虽然产需有一定缺口,而通过库存储备、谷物替代和适度进口等调剂,玉米供给和粮食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

薛吉全介绍,近10年来,我国玉米总产量增加的份额中面积贡献占64%,单产贡献占36%。未来要满足粮食安全的需求,不能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根本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以科技创新驱动为根本,解决“可持续”的问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常规技术的效率革命和全面升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技战略,为粮食安全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玉米三问”下的探索创新

关于玉米生产,薛吉全有著名的“三问”,即“谁来种玉米?谁来收玉米?收获的玉米往哪里放?”这是他对我国未来玉米生产变革的超前思考。

薛吉全介绍,从国家领导人、政府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是高度重视和关注粮食安全。从种粮农户角度来看,是如何实现增产增收。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新变化,农村从事农业劳动人口越来越少,农业生产者日趋老龄化。

他带领团队通过调研发现,在玉米生产物资投入(种子、化肥、农药、灌水和农膜等)、劳动力投入(播种、管理和收获)和机械作业投入(整地、播种和收获)的三大成本中,劳动力投入已占到总成本的42-55%。他强调,“推动以机械直接收获籽粒的玉米生产方式变革,选育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是必然选择。”

2010年以来,薛吉全团队以早熟耐密宜机收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为重点,选育早熟、耐密、抗倒、脱水快、配合力高的玉米自交系,“陕单650”“陕单620”“陕单660”等多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陕单636”成为陕西第一个通过审定的籽粒机械化收获玉米品种,该品种2017年入选陕西重大科技成果盘点。“陕单650”具有“三低一长”(田间倒伏率低、籽粒水分低、籽粒破损率低,站秆时间长)的特点,创造了夏玉米亩产超过800公斤、旱作春玉米亩产超过900公斤和灌溉春玉米亩产超过1100公斤的纪录,202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从传统的手工收获,发展到带棒机收,再到机械直接收获籽粒,玉米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技术变革。薛吉全表示,实现这场重大的技术变革,需要品种选育、机械播种、机械收获、秸秆处理机械、种植模式、配套产业能力(籽粒烘干塔和钢板仓),以及粮食收储流程和政策等方面密切合作,“对我们团队而言,首先在技术创新层面要实现品种良种化、种植规范化、作业轻简化和效益最大化。另外,还需要通过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攻关,明确不同种植规模下农户技术需求特征,形成不同种植规模下玉米生产技术模式和推广模式。”

要牢牢掌握良种研发的“核心科技”

薛吉全教授带领团队在陕西3个玉米主产区建立10-15个百亩示范田,以示范基地为平台,以技术培训为抓手,建立科技成果快速传递通道,促进成果“落地开花结果”。他们与陕西省农技、种子等部门合作,连续多年在榆林、渭南、咸阳和宝鸡等地创建了多项全国玉米高产纪录,推进了西北旱地成为全国最适宜种植玉米的四大区域之一。

玉米专家李少昆、王璞等连续多年现场观摩了薛吉全教授的玉米新品种的机收与测产,他们评价该团队选育的这些机收玉米新品种打破了制约我国玉米生产现代化发展的瓶颈,为我国玉米生产变革树立了“陕西样板”。,

薛吉全说,粮食安全是一个重大和永恒的话题。学校“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明确了我们农学人满足国家需求、推动作物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粮食安全最基本的要义就是:能买得到,并能买得起。一个国家只有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若依赖进口,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薛吉全强调,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金钥匙”,要牢牢掌握良种研发的“核心科技”,确保中国粮食使用中国种子。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瞄准粮食安全领域的关键节点,构建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大联合、大协作,在原创性玉米种质、关键技术和重大自主品种方面取得突破,通过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有效结合,更好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来源:中国农网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