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的农家小院,白墙蓝顶的牧户庄园,开满鲜花的乡间小道,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袅袅炊烟……无论从哪个视角看,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哈达图淖尔村都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过去,哈达图淖尔村家家户户养猪,少则几头、多则几十头,生猪产生的粪污以堆肥形式存放,一到夏天到处臭烘烘,周边村的人都不愿意来串门;如今还是家家户户养猪,养殖数量有增无减,可是粪污不见了、臭味没有了,来来往往的人也明显多了。这个小村庄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规模养殖促增收
“去年猪肉价格好,到现在卖了十多头,收入还不错。”见到乔喜则老两口时,两人边打扫猪圈边说。只见猪圈内干干净净,几头刚满月的小猪正悠闲地吃食。从过去的贫困户到现在一年有近五万元纯收入,乔喜则彻底摆脱了贫困,日子越过越好。
和乔喜则一样,村中养猪的人家逐渐多了起来,哈达图淖尔村也成为附近有名的“养猪村”,村民因养猪而增收致富。
今年51岁的燕永发是出了名的养猪能手。2012年,燕永发率先在村中大规模养殖生猪,经过多年发展,他的生猪养殖规模逐渐扩大,最多时他家有300多头猪,去年家庭收入超过30万元。
2019年11月,总投资1000万元的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项目正式投产。“项目占地60亩,包括4个标准化养殖区和一处粪污处理系统。我们采取‘七统一’养殖模式,统一提供猪仔、统一专人管理、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屠宰、统一分割销售、统一粪便处理,不仅让村民养猪方法更科学,也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哈达图淖尔村党支部书记呼丽说,“旗里帮我们找市场、扩销路,镇里的科技特派员帮我们做生猪疫病防治,科学系统的生猪养殖让我们村养猪的抗风险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呼丽告诉记者,基地里砖瓦结构的猪舍每平方米建设成本为800元,由政府和养殖户共同分担,养殖户只需交300元左右,每头猪每年的管理费仅8元,村里的贫困户可以免费使用场地。
燕永发家的猪就“住”在这里,他算了一笔账:相较于过去的分散养殖,尽管现在在基地养殖有少许费用,但总体上自家每头猪的养殖成本平均降低了300元。“现在基地卖猪都是按猪的部位卖,不同部位有不同价格,卖一头猪能比过去多200元利润。”燕永发说,现在自己每天只需去基地的饲料房准备饲料,养猪轻松了不少。
通过该项目带动,全村户均增收2.6万元左右,同时该项目不仅可以促进哈达图淖尔村养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辐射带动全镇相关产业,如饲料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种植业的发展。“项目在建设运行中与村民建立了4种利益联结机制,分别是劳务收益、产业兜底收益、托养分红收益和消费扶贫收益机制,这样既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又在乡村振兴中有了产业抓手,一举两得。”红庆河镇副镇长乔浩洋告诉记者。
生态循环效益高
养了猪,致了富,可村中的卫生环境面临挑战。“前几年,村里每家都有猪圈和粪池,整个村子都是臭烘烘的,特别难闻。”村民崔广胜说,每年夏天是他最头疼的季节,因为家里不能开窗户,一开窗满屋都是猪粪的味道,特别折磨人。
如今,村中的任何角落粪污没有了、臭味也没有了。村里的生猪养殖户将自家生猪都送到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而原来各家各户房前的猪圈也全部被改造成小菜地、小果园。
“如果不走生态养殖的路子,场里上万头猪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将是巨大的隐患。1万头生猪一年可产生5000吨排泄物,粪污处理中心对粪污统一收集、通过技术转化处理后,可年产肥力翻倍的有机肥3000吨、沼气1.8万立方米,不仅可作为燃料供周边村民使用,还可二次转化满足生活用电需求,供应养殖基地和200户居民的照明用电。有机肥‘反哺’村内2000亩农作物,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了土壤质量,也保护了周边的水资源。”呼丽介绍,养殖基地成功打造出了一条“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有机肥(沼气、沼液)利用-农田种植-生猪养殖”的种养结合生态链,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有机循环。
养殖基地给村民带来的好处远不止方便、省事儿、空气好等直接效益。集中养殖后,村民房前屋后的猪圈拆了,可以种植瓜果蔬菜,搞活庭院经济。崔广胜还算了一笔账:如果满负荷养殖,一年可产生5000吨猪粪,经过处理后,沼渣、沼液是上好的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而产生的沼气可转化为40万度电,足够周围村民日常使用。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是红庆河镇通过‘人畜分离’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标本兼治的有益探索,我们根据村民居住距离,建了4个片区的标准化圈舍和一处粪污处理中心,所有粪污通过8公里管网集中在一个片区处理。不仅在全旗率先实现了农村污水集中排放处理和规模养殖粪便综合治理,也让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乔浩洋说。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