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难进”“脸难看”困局逐渐被破解后,事好办了吗?“南京设立办不成事窗口”“河北保定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近日热搜出现的高频词——“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正是为解决群众“事难办”而进行的一种探索。
何为“办不成的事”?按照工作人员的解释,即“办事群众线上或线下提交申请材料后,未能实现成功办理、成功审批或群众多次来到大厅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及“遇到工作人员怕担责、不作为、相互推诿、吃拿卡要的情况”等。对群众来说,在常规窗口办理业务受阻转而寻求“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相当于多了一条救济渠道,业务办理的成功率也会大大提升,诸多鲜活实例确实佐证了该窗口存在的价值。
此前各地就存在类似的办事窗口:盘锦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置“找茬”窗口,烟台福山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吐槽找茬窗口”……它们名称各异、花样繁多,但通过一个小小举动,都提升了办事效率,拉近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从“丁义珍式窗口”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人们看到了“事好办”的进步,更感受到了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然而,这是否也从侧面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呢?
作为一种补充,“办不成事”窗口旨在受理常规窗口遇到的疑难业务,但并非所有的疑难都是常规窗口不能第一时间解决的。比如,报道中吴女士因房屋出租人未到场而无法办理住房补贴手续,在“办不成事”窗口的协调下通过视频连线房东的方式,使得问题顺利解决。如果常规窗口能够主动作为,积极想办法解决办事群众的难题,何须如此呢?从这个意义上看,它暴露出了一些基层办事人员不熟练业务、过于机械化、不够灵活的问题。
群众“事难办”的原因还有很多方面:违反规定“办不了”、缺少关键材料“很难办”、办事人员怕担责“不给办”……虽然“办不成事”窗口针对不同情况给出了具体对策,或解释疏导,或协调沟通,但这些针对个案的有效举措缺乏系统化的梳理,并不能推而广之,进而解决办事群众遇到的类似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各种问题以及经验进行梳理、总结,提供制度化的经验,供常规服务窗口借鉴、采用,切实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与效率。针对服务态度问题,更要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确保展现良好的施政新风,赢得人民群众的赞誉、拥护和支持。
“门好进”“脸好看”的最终目的是“事好办”,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正是达致这一目的的补充手段。期待“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做得更好,更期待能通过它倒逼常规窗口转变服务作风、提升服务效率。(静 子)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