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桥河经过治理后由浊变清,呈现美丽的田园风光。(永川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万盛经开区南桐镇民权村定青生态茶园,工人在采摘春茶。(资料图片)特约摄影曹永龙/视觉重庆
万州区李河镇棕花村香根草基地。(受访者供图)
核心提示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重庆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去年,重庆完成27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完成53座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及195公里配套管网建设;创建“宜居村庄”223个、“美丽庭院”10513个。目前,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86.8%、99.9%、28.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万州区李河镇棕花村:
神奇牧草 催生百万级生态产业链
4月的万州区李河镇棕花村,漫山遍野都是茂密的香根草,一丛一丛,蓬勃向上。
这看似普通的“野草”,背后却孕育着一条百万级生态产业链,成为棕花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棕花村地处山区,耕地少,适合发展畜牧养殖业。2019年,村里便将畜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打产业之一。但棕花村所在的葵花山下,有苎溪河、瀼渡河两条长江一级支流,作为万州城区百万人口饮用水主水源的甘宁水库也在此。
养殖废水会不会给饮用水源及长江水系生态环境带来污染?如何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让村民致富?
香根草,便成为了解锁棕花村“生态+产业”有机发展的“金钥匙”。
香根草又名岩兰草,有“神奇牧草”之称,其根系发达,具有保持水土、稳定边坡、吸收重金属、修复土壤等功效。棕花村党支部书记余前福说:“香根草不仅能有效化解畜牧业带来的废水污染,还能制作成猪牛羊的饲料。我们村可以走种养结合的路子。”
棕花村引回了在外经商的村民余思成和谭兴刚,回乡打造香根草产业基地,并结合“三变”改革,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资源入股,形成“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最终,全村800多户村民入股,成立了棕花两山生态农业发展股份合作社,建成包括香根草生态湿地、棕花嘴肉牛、蚯蚓生态养殖基地、林下种养基地、经济作物套种基地、农耕文化体验中心等项目在内的综合产业体系。
目前,棕花村香根草全年产量1000吨左右,产值40万元;蚯蚓年产量20吨,产值40万元,另外蚯蚓粪便还能带来50万元的收益,整条产业链综合效益上百万元。“参加合作社的村民,去年户均增收近万元。”余前福说。
不仅如此,香根草人工湿地还可对养殖废水、黑臭水体进行生态治理,每年可减少排放约3800头生猪当量污染物。棕花村发展香根草产业以来,苎溪河、瀼渡河和甘宁水库,水质均稳定达到Ⅲ类以上,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永川区宝峰镇龙凤桥村:
“排毒”手术 让凤桥河由浊变清
清明过后,永川凤桥河雨雾迷蒙。河畔的步道上,依然有村民三三两两沿河散步、闲话家常。
“小雨不怕,沿着河走走,心情舒坦,跟城里人逛公园一样。”宝峰镇龙凤桥村76岁的村民邓世奇的身影倒映在水中。水面上,睡莲点点,间或有白鹭掠过,一派怡人的乡村田园风光。
难以想象的是,曾经的凤桥河,是掩藏于杂草乱竹间的黑臭小河沟。“以前臭得很,岸边到处都是烂泥巴,没法走。”邓世奇说。
变化,源于重庆启动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2020年以来,我市共确定了160条农村黑臭水体,逐一整治。
凤桥河全长1公里多,最宽处不超过5米,发源于龙凤桥,再流入临江河,最终汇入长江。
多年来,随着场镇建设加快,附近居民生活污水直排进入河沟,生活垃圾随意倾倒,上游农田种植面源污染加剧,凤桥河由清变浊,最终成为人见人厌的黑臭河沟。
2020年3月,凤桥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铺开。
“采用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永川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就像给凤桥河进行一次“排毒”手术。
只是,“手术”并不顺利。
宝峰镇不少村民习惯散养家禽和生猪,凤桥河里经常就有鸭子嬉戏。所以整治第一步,就要“赶鸭子上岸”。为劝阻村民散养家禽,村镇干部挨家逐户上门沟通,不厌其烦。
“鸭和鹅刚赶上岸,转身又被村民偷偷放下河。”宝峰镇河长办主任唐中超说,除了晓之以理,还得“行胜于言”。
于是,村民们看到:挖掘机清理河底淤泥时,镇村干部拿着铁锹参与,浑然不顾一身黑臭;村里建了5个便民洗衣台,洗衣污水全部接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为了方便村民出行,沿河两侧修建了总长3公里多的水泥路……
随着环境改变,村民们的想法也在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觉参与到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行动中来。
“环境好了,大家都受益,再不想看到以前脏乱差的样子了。”曾经在河边散养山羊的周成云,如今成了义务监督员,看到有人往河中乱排污水就会上前劝阻,见到河中有垃圾就会主动打捞。
如今的凤桥河,越来越美。
来源:重庆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