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召开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巴公现场会,把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引向深入。
近年来,晋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深入实施“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部署,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让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美起来,积蓄起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释放出更加强劲的发展势能。
如今,“文明之花”已深深根植于晋城土地,浸润在人们的心田,使得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城乡一体、步履铿锵,广大农村群众则有了满满的收获感。
聚焦美的目标,激扬发展新活力
美丽乡村,既要美在景,更要美在心。
发展是硬道理,既要为了当代人,更要为长远发展谋。只有牢牢坚守新发展理念,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焕发新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晋城市委、市政府始终如一的信念和坚守。
近年来,晋城市委、市政府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统筹谋划、扎实推进,先后出台了《晋城市改善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年)》《晋城市改善人居环境2016年行动计划》《关于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意见方案,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明确了方向路径。同时紧紧抓住美丽乡村这个关键,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制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完善政策措施,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督导考核,不断聚焦美的目标,持续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任务。如今,走进泽州县巴公镇,最抢眼的不是林立的工矿企业,而是散布于街头小巷、公园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无处不有、时时可见。据粗略统计,这些形态各异、造型美观的宣传广告已有600余块。
同时,巴公镇积极引深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引导,真正让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让群众长记于心真践于行。正如很多巴公群众所言:“可别小看这些挂在墙上的宣传版面,真是起了大作用。每天出门都能看到,不知不觉就记在心里,做人做事也有了杆秤。”
和巴公镇一样,全市各乡镇充分利用村院围栏、文化广场、公共宣传栏等阵地,用花灯展、道德讲堂、文体活动等形式,生动地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融入群众生活中。晋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联民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大功夫,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思想的认同带来的是行动的自觉。全市上下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出硬招、下功夫,亮点频现,使文明之风劲吹,让农村变得更美。
提升美的内涵,培育文明新风尚
7月26日,第六届“晋城好人”授奖仪式举行。在受到表彰的106位“晋城好人”中,近一半好人来自农村基层。他们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引导广大群众崇德向善,引领着乡风嬗变。
建设美丽乡村,最重要的是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亦如此,需结合农村实际,着力保持纯正的“乡土味道”,不断提升美的内涵。
在阳城县农村,就活跃着一大批“乡贤”。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特有的乡土情怀,感染和教化着百姓,滋养和润泽了乡风。在阳城县凤城镇上芹村,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有一间图书室,藏书有3500册,供村民借阅。这样一间图书室,是被群众推选为“新乡贤”的退休干部石书霞用一辆小推车一趟一趟拉来的。石书霞说,现在她平时出门,都会带着这辆小车,一车一车筹书,让藏书越来越齐全,使阅读在村里蔚然成风。
石书霞只是乡贤文化的一个缩影。晋城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广大农村广泛开展“新乡贤”评选活动,培树了一批在乡村有威望、有口碑、有能力、有爱心的乡贤达人,以乡贤的事迹感染人、以乡贤的品行激励人、以乡贤的精神鼓舞人,日益成为影响教育百姓的道德标杆和精神榜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定硬规立典型,培树文明和谐新风,同样是该市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
在高平市野川镇韩家庄村,一排排住宅依山而建,家家户户门前挂着两块牌子。细看之,一块是党员干部“四条规矩”,另一块是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之所以出台这两项严规,主要是因为村里前些年在发展采摘旅游时,出现了党员干部与民争水、争游客等不良行为。为此,村里专门定下硬规矩,党员干部不准与民争利,村民要自觉遵守村规。现在的韩家庄村,有游客先往村民家中引,销售果木先帮群众卖,民风淳村风正,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和韩家庄村一样,全市村村定有村规民约,使得群众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做事倡新风。
发挥道德典型示范作用,引导更多群众见贤思齐,弘扬新风正气。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晋城精神为引领,开展了一系列文明典范评选活动,孕育出更加丰润的道德沃土,涌现出众多可亲可敬可学的好人楷模。截至目前,刘平贵、李继林夫妇成为全国道德模范,刘平贵、李继林和毕腊英2户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毕腊英等5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同时,6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58人成为省级道德典型,657人荣获“晋城好人”称号。
同时,全市各乡镇、村大力开展好婆媳、好妯娌、善行义举榜等评选活动,选树出更多身边的道德模范,让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做在日常,真正用文明新风尚涵育群众好生活。
近年来,晋城市大力开展了移风易俗活动,经常性开展道德讲堂,突出进家庭以涵养良好家风,突出进机关以形成清明政风,突出进学校以培育崇文学风,引导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改旧俗破陋习,真正让文明润泽乡间邻里。
说到城区北石店镇大张村的移风易俗,红白理事会是一个亮点。在上世纪90年代,大张村两委针对村民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等铺张浪费现象,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村党支部副书记任会长,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各2名,专人专事、明确职责,积极为村民操办事宜提供全程免费服务,包括记账、邀客、红白理事会餐厅设施的使用等。同时,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进一步明确了违反村规民约的处罚规定:违规者要作出检查,并通报全村,年底停发全家福利等。至今,该村的红白理事会已运行了10多年,操办细则也经过了数次修订完善,有力遏制了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借机敛财等不正之风,让村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更省心、省事、省钱。村民都高兴地说:“以往碍于面子,借钱办事、借钱上礼。现在统一了办事标准,我们再也不用攀比了,肯定拍手叫好,全力支持。”
如今,文明新风正在慢慢浸润,小事小善逐渐凝聚成大爱大德,在润物无声中激扬向上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助推着晋城发展。
打造美的环境,建设宜居新家园
在陵川县大山深处,藏着一个叫武家湾的村庄。村子不大,却开办了60多家农家乐,家家收入可观。
谈起农家乐,鑫云祥农庄的主人郝玉祥喜滋滋地说:“我这个农庄是去年翻修的,现有29间房,粗算年收入能超20万元。现在的好生活,得益于武家湾的优美景色和良好环境。”而在今年,马圪当乡又投资完成了步道绿化亮化、垃圾中转站等工程,进一步提升了景区环境质量。
打造美的环境,建设宜居新家园,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市委、市政府牢牢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打造美丽乡村,让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良性互动。
——突出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在完成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的基础上,晋城市大力实施“完善提质、道德文化、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五大工程,全市各乡村基本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同时,晋城市将村庄绿化作为主要抓手,组织实施“五环、五片、二十条线、七十个乡镇所在地”的村庄绿化规划,按照生态绿化型、生态园林型、园林游憩型三种模式推进。目前,全市已有千余个村达到了生态园林化建设标准,呈现出山顶松柏戴帽、山坡果树缠腰、山下杨柳护田、村庄园林一片的田园景色。
今年6月上旬,晋城市启动了城乡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以治乱、治脏、治污、治弱为重点任务,以建整洁容貌、建良好秩序、建宜居环境、建文明新风为主要目标,以城市(包括县城)“老中小”(即老城区、城中村、小街巷)和农村地区“三环三沿”(即环村、环景点、环城乡接合部,沿路、沿沟、沿河)为主攻方向,大打一场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攻坚战,努力实现面貌大改观、环境大变样、品位大提升。据7月30日最新统计:治“乱”方面,共整治62422处、整治面积3283027.8平方米,其中拆除违建963处,拆除残墙断壁、废弃建筑1674处,腾退土地169处,还绿土地285处;治“垃圾”方面,整治堆放点58874处,处理381509.76吨;在治“污水”方面,整治5548处、污水减排量52299.31吨;在治农业面源污染方面,排查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2268处,其中整改1484处、关闭227处。
——突出民生改善,提升生活质量。多年来,晋城市坚持改善民生力度不减,一项项惠民举措出台,一笔笔真金白银投入,让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统计数据表明,到2016年末,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10.6万人,144.9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去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3307人。这些数字反映在群众的生活中,则变成了一个个可感知可触摸的身边事、喜人事。
打造美的环境,建设宜居新家园,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发生着美丽“蝶变”,推动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撒播美的文化,共享幸福好生活
今年1月份,陵川县西河底镇河元村迎来了市“三下乡”服务团,给群众带去了所需的文化科技卫生培训指导,还让乡亲们乐呵呵地看了场精彩演出。正如村民冯国柱所说:“这种活动我们农民非常欢迎,希望能多来我们村。”
近年来,晋城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文化惠民,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深入开展文化低保、文化惠民,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着力提升文明程度,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一方面强队伍,进一步加大优秀文艺群体、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力度,建立了一大批活跃在农村基层的文化队伍。另一方面补短板,投入资金打造文体活动场所,实现了综合文化活动站、村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各类文体活动中心、文体广场、农民公园等应运而生,建成了2200多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级服务站点。同时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搭好平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了群众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需求。
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市直文艺院团累计送戏送综艺演出下乡44场,其他惠民演出95场;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7384场、寄宿制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1512场;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活动23项(次),参赛群众达到1.2万人(次),使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文化发展成果。而这仅仅是市级举办文体活动的统计数据,若累计县级、镇级举办的文体活动,将是一个更为庞大的数字。
在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晋城市坚持重心下移,让广大农民共享更加优质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从2014年开始,市文明办连续主办“我爱上党戏文明乡村行”活动。这档以文明乡镇为活动主体的大型电视系列节目,真正让农民和名家同台共演,让上党戏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带着新时代的文明气息,带着浓浓的乡情,走进了山庄窝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目前,该节目已在32个乡镇开展,观众达10万人次,极受农村群众青睐。
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既能涵育文明新风,更能极大地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助力精神文明建设。沁水县中村镇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在中村,舜帝德孝文化人人皆知,上阁村穆伶僧寻母家故事家喻户晓,上峪村郑氏祖训激励后人,东川村红色记忆代代传承。围绕这些优秀文化资源,中村镇深入挖掘传承,建起了松峪廉政教育基地、历山动植物标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下川遗址古人类文明基地,打造响当当的文化品牌,真正用这些宝贵财富滋养着一方水土,培育着一代代人,形成了厚德载物的文化氛围。
持续推进文化惠民,能极大地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采访中还了解到,今后晋城市将大力实施文化自信提升、公共文化提速、文化产业培育、全民健身提质等工程,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惠及全市人民群众。
如今的晋城,不仅有靓丽的景象、良好的环境,更散发着浓浓的文化馨香,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让群众共享幸福文明好生活。(山西日报 郑 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