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中央部署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成渝地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树牢“一盘棋”思想,强化“一家亲”理念,紧扣“两中心两地”定位,深化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工作协调,加快推进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各项工作,共同打造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对此,代表、委员有何良策?
昨日,本报联动重庆日报,连线全国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睿,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机务段指导司机仲俊斓,四川省社科院专家石明,请他们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就如何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畅谈实现路径,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
推动成渝联手“三个共建”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到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离不开两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许强说。
那么,成渝两地如何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许强认为成渝两地要联手共建世界级机场群、共建对外开放大通道、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以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共建世界级机场群,要以成都、重庆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建设为牵引,加快构建高效协同发展体系,有力推动智慧民航建设和绿色民航发展,打造西部对外开放空中大通道。
共建对外开放大通道,成渝地区要积极推进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品牌出海工程,开拓中欧班列,积极开拓新通道,探索建设无水港。
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要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加快建设更加紧密的省际合作机制,一方面,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和宣传推介,在整合国内资源和拓展国际市场方面协同发力。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睿:
探索国际区域间合作 共同制定海铁联运货物品名标准
“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睿表示,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党中央着眼构建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顺应了“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发展规律,探索了内陆地区从腹地走向世界的发展路径,也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丰硕的合作成果。但是,该通道在建设过程中仍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亟须重视。
如运输货物规格品名不统一导致海铁联运存在壁垒,各地列车标准不统一、缺少统一调度,影响了铁路货运效率。对此,张睿建议,制定海铁联运货物品名标准,积极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将通道各区域间铁路运输连接为一个高效的整体。同时,探索国际区域间合作,与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携手共建发展共同体,共同建设各国各方都认可的“海运航贸”贸易规则。
基层实践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机务段指导司机仲俊斓:
立足西部 走出国门把川渝特产带向世界
“在十年的班列工作中,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2013年4月26日,仲俊斓作为成都始发蓉欧快铁首发司机,已经历了十个春秋。从2013年到2023年,从蓉欧快铁到中欧班列(成都),仲俊斓亲历了首趟蓉欧快铁、首趟中欧班列(成都),以及2021年1月1日中欧班列(成渝)号成都首趟班列,到2022年6月30日成渝两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突破2万列大关,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时刻。
“十年来,从蓉欧快铁到中欧班列,我们从‘走出去’到实现了双向运输。”仲俊斓介绍,最初货物只有汽车零部件和电视面板,到现在已经涵盖了生活方方面面。“现在,我们随处就可以买到很多实惠的进口商品。同时也把川渝的特产带到了全世界。”
仲俊斓说,驾驶中欧班列是一件责任重大、意义重大的事。“作为一名党员,同时也是中欧班列的一名司机,我特别骄傲与自豪。以后,我会带着更多的‘中国造’走出国门,以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专家视点
四川省社科院石明:
成渝携手 发挥“1+1>2”的作用
成渝地区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的重大使命和任务,也是成渝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途径。石明认为,成渝地区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不同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的开放模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处内陆腹地,不沿边、不临海。为此,石明建议,成渝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关键在于发挥“1+1>2”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联手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产学研用体制、跨行政区经济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联动构建南向、西向大通道,协同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共同打造高质量开放型经济体系,进而成为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的典范。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