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要闻 • 正文

摸清文物家底 四川文物“四普”在行动

发布时间:  

近日,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传来消息,全省21个市(州)的文物普查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承担省级普查示范任务的安岳县和通江县已全部完成实地调查工作,成都市、达州市、遂宁市等地也不断有文物新发现。目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呈现全面开花之势。

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23年11月起开展“四普”工作,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情况。这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为进一步摸清四川文物家底,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四川深刻领会“四普”工作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普查的新形势、新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方位、高质量地推进文物普查各项工作。

谋定而后动 “四普”工作高位推进

四川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丰厚,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共认定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5231处,数量居全国第三,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三普”距今已16年,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已发生较大变化,低级别文物保护状况引发全社会关注。再次开展文物普查,摸清文物家底至关重要。

按照国家要求,“四普”工作从2023年11月开始,到2026年6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为普查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各级普查机构,确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发普查系统与采集软件,开展培训、试点工作。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为普查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2025年6月至2026年6月为普查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逐级验收并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

如何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四川落地落实?行动,是最好的回答。

一条时间线,生动勾勒出四川如何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普查机构、强化协同联动——

1月26日,省政府印发《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全面安排部署四川省“四普”工作。同时成立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任双组长,24个部门和单位为成员单位。

3月6日,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就文物普查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提出具体明确要求。

3月28日,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落实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提出要统筹整合本地区骨干力量参与文物普查,通过“以老带新”等模式,建强文物普查队伍。要加强与本级财政部门沟通对接,做好经费预算编制,落实普查专项经费……

文物普查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专业性的工作,周期长、任务重、要求高。要高质量完成“四普”任务,既需专业人才队伍支持,也需各相关单位密切配合。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迅速行动。组建普查领导小组、落实双组长制、召开普查领导小组会议,为四川扎实、有序推进“四普”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普查队伍如何建?整合全省各级文博、文物单位力量,建立文物普查专家库,包含古遗址古墓葬、文物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革命文物)和其他共5大类近200人。此外,充分发动基层文保人员和乡镇干部,采取“以老带新、师徒结对”,构建年龄结构合理的梯次队伍。全省普查专业队伍达365支、4500余人。

普查工作如何开展?扎实的保障为普查提供了有力支撑——

专业培训先行。分片区开展省级普查培训,邀请省内高校和文博系统专家授课,设计现场实训环节,全方位提高普查队员业务水平。

落实经费保障。截至目前,省级财政安排“四普”专项经费500万元,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财政全面落实经费8711万元。同时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督察与纪检监察机关协调联动机制,加大执法督察和执纪问责力度,推动文物等文化遗产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效落实。

据统计,全省各地“四普”工作启动率实现百分之百,普查培训实现全覆盖,形成了普查试点机制与分片包抓工作机制。

“试点”变“示范” 通江、安岳贡献“四普”工作经验

在全省展开的“四普”工作中,被纳入全国13个普查试点县(区)中的通江县和安岳县不断探索工作新思路和新做法,为全国的文物普查提供了有效借鉴,也为全省“四普”工作贡献了宝贵经验。

安岳,中国唐宋石窟最集中的县,拥有摩崖造像10万余尊、摩崖经文近40万字,石窟总数、佛像总数均居全国第二位。通江,则拥有丰富的古墓葬,它们规模宏大、形制完整、雕刻精美、书法精湛、彩绘鲜艳,部分墓葬为研究川东北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丧葬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在这两地展开“四普”试点,既有普查工作的实际需求,同时也希望通过试点总结方法、提出建议,为后续普查积累经验。

“试点+示范”如何实施?两地普查办及时编制完善了相关方案,明确了试点工作组织领导、队伍组建、普查设备、实施方式、经费来源等内容,统筹本地区骨干力量参与普查试点,对辖区内试点类别文物开展了地毯式调查。

安岳石窟、通江古墓,大多散落在山野乡间,要迅速高效完成普查工作,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对此,安岳县一方面统筹协调强保障,形成以县“四普”办牵头,省市支持、16个部门协同配合、46个乡镇(街道)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并且提前解决经费和设备的后顾之忧;一方面借智聚力增动能,不仅请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业人才参与普查和技术指导,还探索出校地合作模式,邀请专业对口的高校学生参与普查、负责文物点位专业图像绘制。此外,参与普查的本地团队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确保普查队伍稳定和专业。

普查中,安岳县实施挂图作战,围绕普查任务倒排工期,确保工作推进。10支普查小分队分工明确,普查中注重分析研判,每日总结复盘并编写工作日志,整理备份普查数据及影像资料,确保普查成果全部留档和全过程可溯源检查。以文物普查为契机,“四普”工作团队坚持一边普查一边普法,通过召开“院坝会”等方式,宣传“四普”和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人民群众文物保护意识,营造文物保护良好氛围;通过普查全面掌握全县文物保护情况,分门别类建立保护档案,有针对性落实保护措施。

通江县在“四普”工作中通过强化技术、设备和试点经验再利用等方式,不断提升普查专业水平和科学水平。考虑到县内文物散落分布的情况,通江将全县33个乡镇分为9个片区,对全县文物进行地毯式调查。创新“点长制”工作法,点长由熟悉辖区文物情况的文保人员担任,在普查中根据文物状况制定个性化保护策略。同时,推行“边普查、边挂牌、边保护”模式,缩短保护响应时间,探索出文物保护新路径。推动科技赋能文物普查,借助无人机航拍、GIS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县域内文物点位的快速、精准摸底。此外,通江县还通过广泛宣传、深入走访,充分激发群众文物保护热情。

工作成效有目共睹。截至2024年8月29日,安岳县已完成文物点位普查1233处,其中,普查的“三普”文物点位912处,已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点位321处。通江县已完成33个乡镇(街道)853处“三普”登记文物实地调查工作,并新发现24处文物点位。

用心用情投入普查 让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今年8月,四川遭遇持续高温天气,为保障“四普”工作进度,各地普查人员用心用情投入工作,保障了普查第二阶段工作有序开展。

克服高温“烤”验。很多普查队伍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就出门,普查期间要经历高温、陡坡、擦伤、被马蜂蜇伤等种种考验。一些文物点位在悬崖峭壁上,普查队员为了获取精准信息,要冒着危险攀爬上去采集信息。

克服山地风险挑战。在乐山大佛遗产地的普查中,大佛右侧高70多米的崖壁上分布着55龛摩崖造像,它们高悬崖壁、远离栈道、饱受风化病害。详细记录窟龛尺寸、照片绘图很有必要。为了采集相关数据,普查队员纷纷戴上安全帽、系好高空作业安全绳,克服高空恐惧在脚手架上展开工作。“如果连到文物面前的勇气都没有,如何承担文物保护责任?”队员们表示。

轻伤不下火线。泸州市叙永县有普查队员在野外调查时,因蚊虫叮咬过敏和紫外线灼伤导致出现皮肤感染,却坚持晚上到医院输液,次日白天继续下乡。

普查队员还纷纷创新工作方式,把文物普查工作变成一次对地方历史底蕴的宣传。雅安市雨城区普查队伍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普查笔记,讲述地方历史故事,开设抖音账号发布数十条短视频,让网友得以直观感受“四普”工作,触摸文物的魅力……

普查队员热情投入的背后,是摸清文物家底的责任和信念。

汗水浇出丰硕果实。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已有多项重要新发现。

成都市锦江区邱家祠始建于清同治七年,为从广东移民至成都的邱氏家族祠堂,是成都中心城区规模大、保存完整的祠堂建筑群。这片祠堂曾由多户市民居住,十分破败。伴随成都市对市内古建筑进行挂牌保护,邱家祠的居民搬迁出去,这座三进院落得以进行清理维护。此次“四普”,邱家祠成功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

达州市、绵阳市等地新发现珍贵石质文物。达州市宣汉县石佛崖摩崖造像开凿于唐代,共19龛。该摩崖造像与浪洋寺摩崖造像、唐家坝摩崖造像皆为荔枝道重要节点,进一步明确了荔枝道的走向;达州市开江县建于清代的文庙泮池泮桥,也首次登记成为文物点。绵阳市游仙区信义镇新发现3龛摩崖造像,经考古专家实地鉴定,确定为唐代造像。目前,游仙区已在此安装监控,布置物理隔断,并安排专人进行守护。

在“四普”工作中,队员们还客串起考古勘探的工作。遂宁市文物部门在射洪市金华、香山和大英县隆盛、象山等镇普查时,发现了6处先秦时期遗存线索,采集到大量磨制石器和陶片标本,为研究早期人类在遂宁地区的活动情况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特别是伍家坝遗址,是涪江流域迄今所见保存状态最好的商周遗址之一。雅安市汉源县也相继发现两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为研究人类在此地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更多材料。

“目前全省183个县级普查单元已全部启动实地调查工作,完成调查登记‘三普’不可移动文物14241处,新发现文物746处,按计划将在明年5月前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省所有文物普查工作。”四川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晓东   责编:徐声辉)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