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古庙
三神庙里残存的历史记载。
我们曾经经历过城市建设进程中大批古城被拆被毁的惨痛教训。北京、上海、天津、洛阳……如今回过头来保护几段城墙,重建几座门楼……人们要想回看、感受那段历史,也只能在叹息中翻看一些仅存的老照片和文献中的记载。
如今,配合着5年脱贫攻坚战,新农村建设也正在相对贫困地区如火如荼的而展开。政策、资金加大力度向那些因贫困而落在时代后面的村庄倾斜,农民们在新农村建设大潮推动下,兴高采烈地拆掉已经居住百年而因贫困未能翻建的最后的旧屋,盖起敞亮的红砖墙、彩钢顶、铝合金门窗的房屋;拆掉历经千年依然残存的土城墙,打通通往村外的大道。旧村在发生着巨变,贫困落后地区农民的生活发生着巨变。但,那一个个因贫困而侥幸残存至今的历史文化古村落,也在迅速消失!
残破的三神庙仍可见千年前的风采。
付村还在居住着的古民居
四月初,杏花绽放的季节。从北京一路驱车一路高速,到达河北涿鹿县(省级贫困县)保岱镇的付庄村。桑干河两岸粉色、白色的数千亩杏花如花海一般令人陶醉。田里,农人们依旧在用前人拉后人推“独轮翻地播种车”的传统农耕方式在播撒着玉米种子。然而,当进入村庄中的时候,眼前的情景却更让记者心中震撼,仿佛穿越到了千年以前。那一座座土墙老庙,旧瓦旧门,完整的老屋和“供销社”的门脸……尽管这两年村里硬化了路面,修建了自来水体系,但依然令人有深深的穿越感——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那浓浓的乡愁,厚重的历史,震撼着每一个造访者。上午时分,村里看不到什么人,唯有墙根处坐着几位老人,晒着“老阳”,听着播放机中放出的山西梆子,一条狗眯着眼睛静静地卧在门洞前……
当年燕州城的北大门,当地老人说,几十年前这大门还算完整。
晒太阳的老人
有200多户人家的付庄村,位于河北省涿鹿县城桑干河南5公里处。村里没有任何集体经济,农民们以种植玉米、苹果树和扁杏树为生。也正是因为“落后”和“穷”,使村庄还基本保持着原有的样子。最为令人震撼的是那里历经千年依然残存的几处古城土墙、已经干枯的古井、城墙外屋顶已经倒塌的庙宇。他们和村里的老屋、街道相映衬,还能依稀看到当年这座古城郭的轮廓,依稀看到马车进出城门、百姓井边取水、庙里香火缭绕的繁茂景象。与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聊天,他们记得年轻时这座城墙还是基本完整的,“那能过两架马车的城门还有哩。”“三神庙小时候也很完整,雕梁画柱的。香火可旺了。”
村中那些古老的院落的院门引起我们注意:怎么都这么矮小?村中一位老木匠说:过去建院门都是有制式的,门板都是1.6米高。院门的朝向,院墙高矮,瓦当的摆布……讲究可多啦。
付庄和现在紧紧连在一起的西堡、东堡、王庄原是一个村,北魏时为燕州治所(北魏,公元四五百年),明初改成张顺屯。1961年才将张顺屯分为现在的四个行政村。
至于村中的土城墙具体是哪个年代的,村里人都说不清,县里的干部也不知道。但看起来与相隔几十公里外的数千年前的黄帝城土城墙出自一脉。村外那供着皇、尧、蚩尤三祖的“三神庙”里,依稀可见“大清十三年重修”的字样。在网络上查询,也只有一段相关的文字:许多史书记载,北魏的燕州设在今涿鹿,据考证治所就在今保岱镇张顺屯。北魏孝明帝正光六年(公元525年),柔玄镇(今内蒙兴和县白音查干古城)人杜洛周兵变燕州(农民起义),久围燕州城。由于起义军基本上都是当地农民,他们没有经过训练,也没有作战经验,再加上武器装备较差,面对坚固的燕州城,他们只是将燕州城团团围住,并没有强行攻城。九个月后,燕州刺史崔秉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率官员弃城奔定州,燕州城被起义军占领。从此,燕州作为北魏的地方行政机构,便从此消失了。但以后一个很长时期内,人们仍然把燕州城称为燕城。它再继续延续着它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直到元顺帝四年(公元1338年),涿鹿现境发生毁灭性大地震,在涿鹿大地上存在了近千年的燕城被毁。从此,燕城逐渐从涿鹿人的视野和记忆中消失。
无论此记载是否百分百准确。但我们相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古城、古庙、古村落是具有十分宝贵的历史价值,有待人们去发掘。
可遗憾的是,村里的新村建设也在轰轰烈烈地展开,土城墙依然被毫无禁止地挖掘取土中逐渐消失,刻有深深历史印记的旧院落正在被彩钢屋顶、铝合金门窗取代……古村落的轮廓越来越没了摸样。
回京的路上,路经怀来县随明代古长城建造而形成的历史文化古村落——大营盘村、镇边城村也都是类似景象。
“往大了说,这些都是民族的宝贝;往小了说,这些都是你们村民们的金饭碗呀。拆了就没啦!”村干部闻听此话,都摇摇头说:我们也没办法呀,房子都是农民自己的,他们想翻盖,上级也有要求,咱不能碍着人家的新生活不是?谁挡得住?
燕州城北城门外的古水井。
屹立在古城遗址上的老门楼
此行归来,夜不能寐,唯恐一闭眼,一批承载着古老文明的古村落、历史遗迹又没有了。
多少年来,关于古村落保护的话题被在各种场合提起。多少仁人志士奔走呼吁,甚至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可惜都没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形势却越来越紧迫,越来越危急。
我们再次呼吁,历史文化古村落的保护刻不容缓。希望能从国家层面出台具体政策。比如一些具备条件的历史文化古村落,能否在村旁另批一块宅基地,新房一律盖到新的宅基地上。利用政府文保资金和社会资金,将危房修旧如旧,把古村原貌和残存的古迹完整地保护起来。农民们在奔向新生活的同时,守住了身边的金饭碗,旅游能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也因此得以延续……